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8年 >  5月 >  第四周榜单
[敬业奉献]徐伟:为市民文化生活鼓浪扬帆
首都文明网 2018-05-21

徐伟

一、人物介绍

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是市委书记蔡奇眼里的“难得人才”,他领导的朝阳区文化馆也被称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样板。从96年徐伟接棒文化馆馆长一职开始,他就和同事们一起与旧框架和旧思维作斗争,不仅改革文化馆制度,制定了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还让文化馆更加贴近群众,制定的“9剧场”发展思路,让朝阳文化馆在市场与文化格调上实现了双赢。徐伟觉得文化馆应该是一个公共文化场所,要延伸到每一个个体,因此在90年代下岗潮时组织了女工鼓队,还让她们走向了世界。徐伟说:“要让社会知道文化馆,走进文化馆。”他始终认为,文化馆不属于某个人、某一圈人,只要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审美情趣,什么样的事情都可以做。

二、主要事迹

为市民文化生活鼓浪扬帆

作为一个50后,这个9月徐伟已经到了要退休的年龄。他在朝阳文化馆已经整整工作了38年,在他一生的奋斗下,朝阳文化馆生机勃勃,成为首都基层文化事业的“领航者”。

与体制“断奶”

“9月7日,距离爬出战壕还剩105天”。这是徐伟桌子上记着的退休倒计时,如果说他把文化事业当做是自己的战场,那么这场“战争”开始于文化馆对抗对体制的过度依赖。

徐伟刚接任馆长一职,便主动提出从全额拨款转为差额拨款,搞起馆长竞聘制和全员项目负责制,算是跟体制“断奶”。内部竞聘和对外纳贤的用人制度随之兴起。

徐伟办公室工作照

徐伟工作照

徐伟工作照

改革前的朝阳区文化馆,经历过“七部一室”的“衙门期”;而如今,走进朝阳区文化馆,你不需要在传达室登记,也不需要去找人打听。馆长徐伟的办公室兼会客室,更成为了员工口中的“书屋”。十年没挂过和馆长有关的牌子,工作人员推门汇报工作或进来开会,时常会撞见前来屋内参观的童叟。来文化馆工作已近三年的张晓娇说,“如果不是汇报特别重要的事,馆长会摆摆手,示意不打扰参观者。”

朝阳区文化馆全馆上下百十号人,除了一些必要的职能部门如财务、人事等有固定办公室,其他人员都取消办公室,在活动区域办公,比如一楼的“非非小剧场”就是原来的贵宾接待室改建的。“文化馆就应该是一座公园。”徐伟说。在他看来,文化馆不能一个高高在上的行政单位,就该去掉门槛,拆除围墙,向民众开放。

兼顾文化与市场

2003年前后的文化馆还在三厅(舞厅、台球厅、录像厅)时代徘徊,挣钱不多,还不够有“文化”。徐伟就提出了砍掉三厅和旅游演出,改造成小剧场并提出几个核心关键词:时尚、先锋、传统、青年、怀旧、盘活,这些词逐渐形成合力,让“9剧场”的发展思路渐渐明晰,仅仅一年时间,文化馆每天五六个剧同时演,与人艺和国话算是三足鼎立。

徐伟接受媒体采访

所谓“9剧场”并非是指9个剧场,而是指剧场多,集群化。如今,1万多平方米的朝阳区文化馆,被各种各样的剧场占了个遍,这些大大小小的剧场被统称为“9剧场”,是北京文艺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块。

“9剧场”吸引了业内大导林兆华、李六乙等人来此排戏。据统计,它贡献了全北京小剧场话剧演出三分之一的场次和票房收入,最高一年演出上千场。

文化馆剧场最初的商业定位就是面向年轻人,所以朝阳区文化馆在几年前就接手了全国大学生戏剧节。到了文化馆手里,这个快要“烂尾”的戏剧节活了过来,在大学生中口碑很高,徐伟还冠之特别的名字:“金刺猬”。

“刺猬浑身是刺,像年轻人尖锐的触角,富有挑战性和探索使命。”不久前落幕的第16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累计接待现场观众近7000人次,网络直播平台观看次数更是达到了近60万人次。

打造国民教育场所

由于在体制与机制里受限,中国不少文化馆在生存边缘徘徊,逐渐变成了老年活动中心,面对这一现状,徐伟认为,要让社会知道文化馆,走进文化馆,如果只把文化馆办成只为少数中老年文艺骨干服务的加油站,显然是不行的。

徐伟在2014年朝阳区“星火工程”活动启动仪式上

徐伟非常赞同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时提出的思想:文化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场所,它不属于某个人某一圈人的。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国企转型期,面对朝阳文化馆周围大批量的失业女工,徐伟组织了一个由女工组建的鼓队,聘请专业老师指导。后来,这支鼓队敲出了国门,走进了德国、美国、比利时等异国的联欢人群里。

现在文化馆还创办了“文化居委会”,居民可以主动为自己的文化生活“设置议题”。香河园地区正筹备为新社会阶层而设的“文艺工号”,这是为有志于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年轻人而搭的创业就业平台……一切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徐伟被评为2014年中国文化馆榜样人物

正如《读库》的主编张立宪对徐伟的评价:“他的人生履历只有一行:朝阳区文化馆。”徐伟的一生也等同于朝阳文化馆不断蜕变,逐渐绽放光芒的过程。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榜样 >  往届回顾 >  2018年 >  5月 >  第四周榜单
[敬业奉献]徐伟:为市民文化生活鼓浪扬帆
首都文明网 2018-05-21

徐伟

一、人物介绍

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是市委书记蔡奇眼里的“难得人才”,他领导的朝阳区文化馆也被称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样板。从96年徐伟接棒文化馆馆长一职开始,他就和同事们一起与旧框架和旧思维作斗争,不仅改革文化馆制度,制定了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还让文化馆更加贴近群众,制定的“9剧场”发展思路,让朝阳文化馆在市场与文化格调上实现了双赢。徐伟觉得文化馆应该是一个公共文化场所,要延伸到每一个个体,因此在90年代下岗潮时组织了女工鼓队,还让她们走向了世界。徐伟说:“要让社会知道文化馆,走进文化馆。”他始终认为,文化馆不属于某个人、某一圈人,只要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审美情趣,什么样的事情都可以做。

二、主要事迹

为市民文化生活鼓浪扬帆

作为一个50后,这个9月徐伟已经到了要退休的年龄。他在朝阳文化馆已经整整工作了38年,在他一生的奋斗下,朝阳文化馆生机勃勃,成为首都基层文化事业的“领航者”。

与体制“断奶”

“9月7日,距离爬出战壕还剩105天”。这是徐伟桌子上记着的退休倒计时,如果说他把文化事业当做是自己的战场,那么这场“战争”开始于文化馆对抗对体制的过度依赖。

徐伟刚接任馆长一职,便主动提出从全额拨款转为差额拨款,搞起馆长竞聘制和全员项目负责制,算是跟体制“断奶”。内部竞聘和对外纳贤的用人制度随之兴起。

徐伟办公室工作照

徐伟工作照

徐伟工作照

改革前的朝阳区文化馆,经历过“七部一室”的“衙门期”;而如今,走进朝阳区文化馆,你不需要在传达室登记,也不需要去找人打听。馆长徐伟的办公室兼会客室,更成为了员工口中的“书屋”。十年没挂过和馆长有关的牌子,工作人员推门汇报工作或进来开会,时常会撞见前来屋内参观的童叟。来文化馆工作已近三年的张晓娇说,“如果不是汇报特别重要的事,馆长会摆摆手,示意不打扰参观者。”

朝阳区文化馆全馆上下百十号人,除了一些必要的职能部门如财务、人事等有固定办公室,其他人员都取消办公室,在活动区域办公,比如一楼的“非非小剧场”就是原来的贵宾接待室改建的。“文化馆就应该是一座公园。”徐伟说。在他看来,文化馆不能一个高高在上的行政单位,就该去掉门槛,拆除围墙,向民众开放。

兼顾文化与市场

2003年前后的文化馆还在三厅(舞厅、台球厅、录像厅)时代徘徊,挣钱不多,还不够有“文化”。徐伟就提出了砍掉三厅和旅游演出,改造成小剧场并提出几个核心关键词:时尚、先锋、传统、青年、怀旧、盘活,这些词逐渐形成合力,让“9剧场”的发展思路渐渐明晰,仅仅一年时间,文化馆每天五六个剧同时演,与人艺和国话算是三足鼎立。

徐伟接受媒体采访

所谓“9剧场”并非是指9个剧场,而是指剧场多,集群化。如今,1万多平方米的朝阳区文化馆,被各种各样的剧场占了个遍,这些大大小小的剧场被统称为“9剧场”,是北京文艺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块。

“9剧场”吸引了业内大导林兆华、李六乙等人来此排戏。据统计,它贡献了全北京小剧场话剧演出三分之一的场次和票房收入,最高一年演出上千场。

文化馆剧场最初的商业定位就是面向年轻人,所以朝阳区文化馆在几年前就接手了全国大学生戏剧节。到了文化馆手里,这个快要“烂尾”的戏剧节活了过来,在大学生中口碑很高,徐伟还冠之特别的名字:“金刺猬”。

“刺猬浑身是刺,像年轻人尖锐的触角,富有挑战性和探索使命。”不久前落幕的第16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累计接待现场观众近7000人次,网络直播平台观看次数更是达到了近60万人次。

打造国民教育场所

由于在体制与机制里受限,中国不少文化馆在生存边缘徘徊,逐渐变成了老年活动中心,面对这一现状,徐伟认为,要让社会知道文化馆,走进文化馆,如果只把文化馆办成只为少数中老年文艺骨干服务的加油站,显然是不行的。

徐伟在2014年朝阳区“星火工程”活动启动仪式上

徐伟非常赞同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时提出的思想:文化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场所,它不属于某个人某一圈人的。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国企转型期,面对朝阳文化馆周围大批量的失业女工,徐伟组织了一个由女工组建的鼓队,聘请专业老师指导。后来,这支鼓队敲出了国门,走进了德国、美国、比利时等异国的联欢人群里。

现在文化馆还创办了“文化居委会”,居民可以主动为自己的文化生活“设置议题”。香河园地区正筹备为新社会阶层而设的“文艺工号”,这是为有志于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年轻人而搭的创业就业平台……一切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徐伟被评为2014年中国文化馆榜样人物

正如《读库》的主编张立宪对徐伟的评价:“他的人生履历只有一行:朝阳区文化馆。”徐伟的一生也等同于朝阳文化馆不断蜕变,逐渐绽放光芒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