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安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和北京华生康复医院共同打造“医养结合”新模式 三级康复医院“入驻”养老机构

北京华生康复医院康复师培训护工们康复技能并帮老人进行系统康复。原梓峰 摄

本报讯(记者 原梓峰)4月3日,北京华生康复医院康复师来到右安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和以往在院接待患者不同,这次康复师有了新使命—“入驻”养老院,培训护工们康复技能并帮老人进行系统康复。右安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和北京华生康复医院共同创建的“医养结合”新模式,将医疗康复服务与养老院日常生活相融合,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康复运动“唤醒”沉睡的身体

上午9点30分,屋外的天气有些阴沉,在右安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活动室里,在护工的帮助下,老人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开展日常活动,暖意浓浓。在三楼房间里,北京华生康复医院康复治疗科主任刘璇和护工一同参与到老人日常活动中。 

记者了解到,右安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的老人多以半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为主,鲐背之年的邢阿姨就是其中一位,她患有脑血栓后遗症20余年,左侧手脚行动困难。 

“阿姨,您就像擦桌子一样,两只手一起向前,向我这里伸。”在刘璇的引导和助力下,邢阿姨慢慢把身体向前,通过可控制的右半身带动左半身向前伸展。“你们看这个动作很简单,带着老人反复练习就可以,主要是让左半身动起来,通过运动活动身体僵化血管。”刘璇边做边指导右安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的护理员。 

刘璇介绍,作为康复医院,此前更多的是在院“等待”,此次根据需要“走出来”,就是换一种思路,把专业的康复技能送到有需要的人群之中。 

右安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翠林敬老院)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位于南二环和南三环之间的翠林小区二里9号楼,现有床位146张,属于北京市第一批80家养老照料中心,是一所公建民营性质的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右安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和北京华生康复医院共同创建的“医养结合”新模式,将医疗康复服务与养老院日常生活相融合,通过康复运动“唤醒”沉睡的身体。

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找“辅导班”

自从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右安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在老人照料方面不断探索新方式,在日常照料的基础上,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寻找适合身体健康的“辅导班”,辅助老人康复。 

养老照料中心负责人张超男告诉记者,尝试和三级康复医院对接,起因是在实际照料中发现有些老人有很强的康复需求,大部分老人也希望自己完成所想所思,所以把需求和北京华生康复医院做了对接,帮助老人获得专业的康复。 

“养老机构三年的抗疫工作,在区民政局和右安门街道的大力支持下,在机构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为老人的健康保驾护航,取得了让家属满意的成绩,但是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尤其是在与外界关联的活动方面。现在我们根据右安门街道对辖区养老工作的统一安排,借助康复医院的专业性,对我们的护工进行培训,从简单的动作开始,持续带老人运动。并以点带面,将康复专业知识继续扩展至居家服务,为辖区更多的老人提供服务。”张超男告诉记者。 

2020年右安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翠林敬老院)被评为三星级养老机构,机构执行三星级体系标准,为入住老人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工作在这里的护工龚慧敏说:“两小时一翻身,两小时一清理排泄物,这些规定的动作我们都能做到,今天这种康复运动看着很简单,没经过培训也缺少相关意识。我感觉不仅帮助老人活动身体,还帮助我提升了能力,我自己也很有获得感。”

用国际通用康复视角解决家庭养老问题

三级康复医院“入驻”养老院有何意义?记者采访了北京康复医学会会长桑德春。桑德春告诉记者:“从国际康复医学角度来看,康复服务的途径有机构康复、社区康复、居家康复、远程康复、中间设施康复。养老机构康复属于中间设施康复,是需要发展的。从多年临床和实践中看,我国对康复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以脑血栓为例,救治所投入的精力往往小于康复,但实际上,术后康复才是回归生活的关键。这次医院专业康复师进入养老院说明在康复结构上的一次完善。” 

据了解,右安门街道是城市居住型社区,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占地区总人口数30%左右,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家庭养老需求尤为突出。 

此前,为做好辖区老人的养老服务工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党建为引领,提出“无围墙养老院”的居家养老模式,即老人不离家、不离本社区,在熟悉的环境里,让老人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目前,右安门地区有3家敬老院、4处养老服务驿站、10处老年餐桌,辖区内的“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已初步建成。下一步还将探索将社区组织联合会孵化出的专业志愿者服务组织与辖区内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对接,让更多更专业的人士参与到养老服务工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