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09-10-21工体社区有许多爱唱歌的人,每到周二下午,他们就聚集到社区活动室,拉响手风琴,打开歌本,开怀歌唱。这些唱着歌的人,组成了一个集体,他们的名字叫工体社区合唱团。
两社区合唱团融合
工体社区原先没有合唱团,甚至连合唱队也谈不上。社区里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宽敞的活动室,居民唱歌只能在家里。2006年前,小区有居民唱歌只能聚在水房小屋里。后来,这些志同道合的人成立了一个合唱队,起名叫做王家园合唱队。
2006年,王家园居委会建成社区活动室,好歌声终于有了去处。至此,合唱团经常在活动室唱歌。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对合唱队照顾备至,不仅摆好桌椅,还沏好茶水端上。唱歌的人们对居委会的服务特别满意,歌声也越来越漂亮。
时光暗涌,2009年的春天俏丽出现。王家园社区与新南社区合并成工体社区,两个居委会合二为一。两处的声音也要集合到一起。于是,七八十人的大合唱团重新组建,从这个春天开始,每周二下午,阳光洒进窗台,歌声涌出窗外。
三年时间唱歌不间断
这是一个柔软的午后。婉转的歌声在工体社区活动室内萦绕,从窗户的缝隙中飘散出去。窗外是一面红砖墙,墙上映出斑驳树影。在这样一个午后,让所有景致变得更加温婉动人的,不是微风,不是阳光,而是歌声,以及,歌者的心。
工体社区有许多爱唱歌的人,每到周二下午,他们就聚集到社区活动室,开怀歌唱。他们像这样已经坚持了近三年。于是,每周总有一个美妙的午后,他们的心在歌声中自在飞翔。
“我不想说再见,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不想说再见,泪光中看到你的笑脸……”杨老师说,这首歌很美,优美中又有静静流淌的忧伤,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把它唱出美感来。产生美感的前提是歌首先要唱正确,这就需要大家处理好曲子里的每一处小细节。然而,合唱团的成员们偏偏就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有人天生音准好,有人天生没节拍,有人知道什么是浮点,有人却永远不记得4唱作发。在总体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要唱好一首歌,只有一条路,练,反反复复练。杨老师好耐心,一首歌唱了七八回,他还能风平浪静地说一句:“再来一遍。”
老师带伤坚持唱歌
给合唱队传授合唱技巧的老师叫杨连忆。他是个文武全才,生得一副好嗓子,拉得一手好风琴。两年前的春天,他正练着球,忽然听见一阵浮在旋律上的声音。转过头看,杨老师看到许多人正在练歌,但却缺少音乐伴奏。
怎么能干喊呢?杨老师边想边从家里拿来手风琴,为他们伴奏。刚好合唱团还缺个老师,大家便请杨连忆做了老师。自此,杨老师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两年多来教了大家几十首好听的曲子,合唱团的歌声丰润了许多。
虽然义务担任社区合唱团的老师并不算作个职业,但是这并不妨碍杨老师发挥他的敬业精神。国庆前,在一个星期天打乒乓球的时候,杨老师不小心把腰给闪了,几乎不能动弹。
到了周二,合唱团又该唱歌了,见杨老师丝毫没有在家休息的打算,他夫人劝他,身体要紧,一次不去也没关系的。杨老师坚决不同意,还是早早来到了社区活动室。当时,为了迎接祖国60华诞,他正在教大家唱一些爱国的新歌。忍着痛,杨老师和大家一起唱起了红歌。
有一个如此敬业的老师,合唱团的队员们自然也都认认真真,学得越来越专业。不过上课也还是有一个开小差的,特别是天热的时候,她竟然坐在老师身边堂而皇之地“开小差”。这位同学就是毕琳。她一边唱歌一边打小扇子。仔细看,她手里拿的扇子没对着自己,而是对着杨老师了。她知道,杨老师怕热,爱出汗,于是,天热的时候,杨老师上着课,她就坐在旁边帮老师扇扇风解解热。
招募:歌声吸引八十岁台胞
事实上,合唱团的成员们都是社区的积极分子,社区一有活动,他们都是骨干。汤永平一边在居委会工作,一边也在合唱团唱歌。他声音高昂而脆亮,每次表演都担任朗诵和领唱。王实也有一把好声音,唱歌也好听,举办联欢活动的话少不了他的男声独唱。在舞台上,歌唱给他们带来掌声无数。
歌声是柄神奇的剑,它也为84岁的老人驱走了寂寞。刘素珍是位台胞,居住在工体社区,虽然有人照顾,但白天家里也只有她一个人。加入社区合唱团后,老人找到了事做。每次活动她总是第一个到,大家也都特别关心她。仲夏,合唱团的成员们也给自己放了个暑假,活动停了下来,老人总是来问,什么时候再唱歌。与大家一起唱歌,她才不寂寞。
爱唱歌的人总是快乐。白金兰爱唱歌,有一次生病住院,生怕寂寞,干脆把歌本带到病房。每天唱歌给同住的病人们听,整个房间都跟着她快乐了起来。XXX爱唱歌,在森林公园的山脚下,她与姐妹们唱起歌跳起舞,青春的霞光又回到了她们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