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都文明热线
时间:2009-07-09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冯村地处门头沟区永定镇,长安街延长线的西端点,村域面积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5万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816户2679人。近年来,该村在区委、区政府及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依靠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实现全体村民的共同富裕。2008年,冯村经济总收入32.3亿元(其中村经济合作社总收入16.3亿元),完成利税7104万元,人均劳动所得27135元,总资产超过100亿元。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风貌。
一、推进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共享
实现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每一个村民都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关键是要对集体经济产权制度进行改革。2002年,该村抓住作为试点的有利时机,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创新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构建起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使农民由过去的自己“找饭吃”变成了靠集体“挣饭吃”,破除了过去农民群众对集体资产的名义抽象所有、共同所有、实际上没有享受到利益的怪圈,形成了农民真正所有、人人按份享有的良好局面。
一是理顺集体资产产权关系。冯村采取“量化股权、明晰产权”的形式,使集体资产的所有权落到实处。一方面,将土地确权入股,在确保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对村里的集体耕地、林地和旧村改造整理出来的发展用地全部进行量化,通过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变为股权,参与集体资产经营收益的分配。另一方面,在坚持集体所有的基础上,通过民主程序对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将净资产扣除兑现原始股金和留足发展基本金后全部量化为股权,2679名村民全部得到了股权证,实现了“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
二是统筹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冯村坚持把尊重村民的意愿放在首位,不怕麻烦、不图简单,严格履行民主程序,把公开、公平、公正、公认的原则贯穿始终。在改制调研、统一认识、制定方案、股份量化、股东代表产生、董事会成员与监事会成员选举等各个环节,都充分征求广大村民意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反映,赢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在改制过程中,冯村以创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题,妥善处理了集体与村民分类持股的比例,新老户基本股与劳龄股的确认,对已故老人、招干、转干、结婚迁出人员的劳龄计算,现有人口劳龄与一次结清劳龄的关系等等,尽可能把所有为集体做出过贡献的人纳入享受权益的主体,努力实现发展共谋、成果共享、和谐共赢,确保了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
三是建立股份制经营管理模式。在集体资产按股份量化后,冯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实施了股份制改造,组建了北京昆仑琨投资有限公司,对集体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北京昆仑琨投资有限公司坚持走市场化、资本化运作的路子,在控股上市公司方面,相对控股北京旅游上市公司,占总股份的36.4%。在投资实体经济方面,采取了投资1.2亿元在吉林省建镁矿冶炼厂、投资6.4亿元收购东方酒店控股有限公司21家酒店等举措,目前还准备在开发煤矿、有色金属等方面投资。在投资租赁性物业方面,投资4亿多元在海淀区、丰台区、朝阳区以及福州市购置商业地产共6.4万平方米,年获租金近3000万元。为了搞好经营管理,冯村广泛引进各类人才,目前招聘的应届本科生、硕士生以及海内外的现代管理人才已达200多人。通过一系列成功的资本运作,确保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2005年开始分红至今,企业红利逐年增加,股民人均累计分红已达17000元。
二、加快实施旧村改造工程,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
改造旧村、搬迁上楼,切实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是广大村民最迫切的愿望。近年来,冯村通过实施旧村改造工程,对村里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合理地开发,既实现了集体土地资产的快速增值,又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使广大村民共享了城市化的发展成果。
一是自主整理开发村里的土地。冯村抓住实施旧村改造工程的契机,对村庄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腾出发展用地1000多亩,依靠村集体自身的力量对这些土地进行开发建设。1996年,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村级房地产开发公司--北京华丰房地产开发公司,利用旧村改造腾出的土地搞房地产开发,先后开发建设了首钢家属楼、“冯村嘉园”等工程,将获得的利润用来补贴旧村改造所需资金。同时,冯村还通过土地挂牌出售的方式,售出302亩土地,收益达到8亿多元,其中集体占60%,共有5亿多元,已经足够补贴村民住宅楼建设的投资;村民占40%,人均收益达14万多元。通过自主整理开发土地,将土地增值的收益尽可能地留在了集体、留给了村民,确保了土地收益不外流,有效地实现了集体、村民的资本积累。
二是自主推进旧村改造工程。1999年,冯村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旧村拆迁补偿的实施办法,采取按面积拆旧补新,1平米旧房换1平米新房,村民基本不需要增加支出就能实现上楼。2005年,由村里自主开发建设的村民住宅楼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2009年底,二期工程16万平方米将竣工,全村800多户村民将全部迁入新楼房。旧村改造以后,冯村人均住房面积由原来的25平方米提高到50平方米。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近年来,冯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任务来抓,认真开展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活动,切实加强村内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收到了实效。
一是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冯村坚持把提高两委班子整体素质作为重中之重,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上狠下功夫,两委班子成员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真心实意为群众“打工”、为冯村“打工”,形成了一个具有很强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领导集体。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干部问责制度,每年两次,全体村民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干部进行测评,对不称职率较高的干部取消干部资格。几年来,村干部测评满意率保持在99%以上,优秀率达到96%。建立了村级后备干部招考机制,通过公开招考的形式,及时选拔招聘优秀年轻人到村“两委”班子任职。加强两委班子的党风廉政建设,几年来,村干部将业务单位给的好处费和上级单位发给的奖金400多万元交给村集体,除此还有冰箱、摄像机、采集卡等实物,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二是健全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建立重大事项公示制,分类别对集体经济组织的相关事项进行事前公示、事中公示、事后公示和随时公示,保障村民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建立了“五议一审”的民主决策制度,即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和村级重大事项都要经过书记副书记商议、两委班子合议、“三老协会”参议、党员大会复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最后报经镇政府审核,切实做到决策有依据、议事有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创立了“三老协会”制度,即由老党员、老干部和德高望重的老村民组成“三老协会”,给两委班子当“参谋”,监督两委班子工作,两委班子每季度要向“三老协会”通报一次情况。实践证明,“三老协会”充分发挥了监督、参谋、宣传、桥梁纽带的作用。
另外,冯村还制订了旧村改造拆迁补偿办法、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村干部廉洁自律制度、房屋出租管理办法和村民自治章程等项制度。每次换届后都要对村民自治章程进行修改完善。
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村干部依法治村的水平,使干部的权力、行为于广泛监督之下,使其绝对权力变为相对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村干部的权力用于为村民百姓谋利益。
三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冯村坚持把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比如,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月10日定期召开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会议,进行党员宗旨教育,通报情况、学习文件、请专家讲课。坚持民主测评党员制度,每年组织群众对党员进行一次评议,要求党员虚心听取群众的批评并限期改正。每年两次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外出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教育。在“五·一”、“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组织广大党员和群众参加升国旗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四、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升村民素质
冯村“两委”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村民,提高村民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作为主要任务。
一是加大精神文明的宣传力度。深入开展以诚信为重点的村民道德建设工作,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利用会议或请专家讲课。每日早中晚进行广播,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精神。向全体村民和居住在当地的居民致一封信,共发出2000余份。向800名未成年人家长致一封信等多种形式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荣辱观教育。制作60多块法制治安宣传板,多次巡回展出,有5000余人次观看,收到很好效果,增强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制作了80块“八荣八耻”宣传板,挂在各企业门口和村民住宅楼楼门口,教育广大群众以“八荣八耻”为警,以“八荣八耻”为标。进行礼仪培训,参加2000人次,每年邀请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干部战士于重大节日到村里举行升旗仪式,培养大家爱国主义情感,使村民素质得到提高。
二是认真开展评选五好家庭活动。认真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十星级以上的文明户已有69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2%。在评选十星级文明户的基础上,认真开展评选五好家庭(诚信守法、热爱冯村、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岗位奉献)活动。如今在冯村“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已经形成,2006年度、2007年度被评为区级社会和谐先进村。
三是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扫除陈规陋习,反对迷信愚昧,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村民自治章程明文规定:喜事、丧事要从简,丧事提倡厚养薄葬。向广大村民宣传黄赌毒的危害,教育广大群众要远离黄赌毒。采取宣传教育,逐户排查,人盯人等多项措施,遏制法轮功邪教组织活动。目前在冯村没有法轮功练习者。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获区级同法轮功及其邪教组织斗争先进集体。
四是深入扎实地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专职计生和兼职工作人员共6人,经常深入到村民家中宣传生育政策,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加大计划生育奖励力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独生子女设有奖励股,独生子女奖励半股。多年来,无计划外生育,计划生育率达到100%。
五、发展成果村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实施村民上楼优惠政策。二期村民住宅楼即将完工,届时全村800多户村民都将告别低矮破旧的平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村民百姓入住楼房后,村集体无偿为村民每套楼房安装一台空调,一台热水器,村民不用交物业费、电梯费,取暖费按市场价半价收取。
二是股民分红逐年增加。2005年企业红利1000万元,股民人均红利3000元。2006年企业红利1200万元,股民人均红利4000元。2007年企业红利1400万元,股民人均红利5000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企业红利仍增加1%,达到1414万元,股民人均红利5050元。
三是社会治安良好。整顿村联防队,在原来的基础上,于2005年又新投资50万元,为村联防队添置了巡逻汽车、摩托车和岗亭等设施,调整联防队队员,加强巡逻,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在村委会办公楼等重要场所安装电子眼,加强监控。治安秩序良好,没有重大治安案件发生,确保了一方平安。广大群众生活在冯村地区有安全感,冯村被评为市级先进治保会、区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门头沟区平安村。
四是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广场、步行街和老年活动中心的建成,为村民提供了文化娱乐和健身的场所。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村民住宅小区内有多种体育设施供村民健身之用。有200余人分别参加秧歌队、腰鼓队和文艺队。秧歌队多次参加区镇组织的表演活动,均获得较好的名次。2005年冯村被授予北京市体育先进村。被评为2001--2005年度门头沟区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冯村每年都要举办两次大型文艺演出,许多著名相声大师、歌唱家来冯村演出,使广大村民不出村就观看名家名人的精彩表演。
五是提高村民福利待遇。投资400万元,打成两眼深水井,锶的含量达到饮用矿泉水标准,彻底改善了村民的饮用水条件。为村民上京郊农民最高档次的医疗保险,建立村卫生院,设有专家门诊,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考上大学的奖励标准,增加病故人员的火化补助费等项福利事业。
冯村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下,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村民素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近年来共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等国家级荣誉四项,北京市模范集体、“五个好”党支部、先进村委会、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先进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市级荣誉51项,获区级荣誉98项,编辑出版了《冯村之路--中国郊区城市化的一个成功范例》一书,陈锡文同志以《中国郊区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成功典型》为题为此书做了序,全面展示了冯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冯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领导的要求、村民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冯村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