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朝阳区文明办
时间:2012-12-20重阳节前,家住五环外的园园挤了1个多小时公交车赶到了朝阳区大屯街道欧陆经典社区,和几位伙伴一起将亲手拍摄并精心制作的照片送到了69位空巢老人手中,在收获了老人脸上浓浓的喜悦和连声道谢之后,又匆忙踏上返程,筹划下一次助老之旅。
园园和她的伙伴们,是朝阳区社会志愿者公益储蓄中心的注册志愿者。自2010年8月开始吹响“集结号”,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在公益储蓄中心这一平台上,就聚集了超过31万像园园这样践行公益理念的社会志愿者,以及近百个爱心单位成员,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到2012年10月底已经超过260万小时。
两年多来,朝阳区社会志愿者公益储蓄中心挖掘社区百姓需求、匹配能够满足需求的志愿者,志愿服务越来越有深度;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形式丰富、内容多样,志愿服务越来越有宽度;固定帮扶越来越多,形成了对困难群体的长效帮扶机制,志愿服务越来越有长度。
挖掘深度———主动出击对接需求
王大妈和老伴儿是麦子店街道枣营南里社区的空巢老人,儿女和孙子、外孙女都不在京,以前是打电话联系,每个月都产生一笔不菲的话费。一次闲聊,街坊告诉她可以在网上联系,“不但能听见声儿,还能看见人呢!”
王大妈心动了,可报班儿学,学费贵不说,其他学员都是小孩儿,老人去不是个事儿;找子侄辈教,都在上班,没人有那功夫帮忙。
怎么办?王大妈一时没了主意。
2011年上半年,公益储蓄中心组织专家下社区挖掘居民需求,了解到了王大妈和麦子店街道其他类似老人的想法,并千方百计对接服务,最终找到了愿意为老人提供电脑知识服务的IBM公司白领志愿者,办起了麦子店街道老人电脑培训班。如今,王大妈和老伴儿每天晚上和孙子、孙女一起QQ视频对话,遥远的地域之隔阻断不了浓浓的亲情洋溢。2012年12月1日,在朝阳区首届社会志愿服务博览会上,朝阳区24个街道挖掘了70余个社会志愿服务项目的27类共计2007个社会志愿服务需求,并现场安排“配对”,被50余家专业的公益社会组织认领一空。
这种“挖掘”和“匹配”,不仅为社区里普通百姓尤其是困难群体的需求找到了愿意提供服务的志愿者,更关键的是,由于在匹配时首先考虑的都是最符合需求需要的专家型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深度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拓展宽度——创新载体丰富内容
2012年9月份,两名青年社会志愿者走进了专门接收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的安民学校六里屯校区主讲道德讲堂,以亲身经历激励学生们好学、上进,努力成为有用人才,引起师生强烈反响。
这场关爱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志愿活动,是朝阳区社会志愿者公益储蓄中心“关爱打工子弟”主题志愿活动月的系列活动之一。以主题志愿活动月推动朝阳区社会志愿服务,是朝阳区社会志愿者公益储蓄中心成立之初就坚持推进的策略。2012年以来,按照“每月一个主题”的志愿活动开展思路,朝阳区社会志愿者公益储蓄中心已经先后组织了植树、慰问党员演出、关爱贫困学生、关爱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敬老等为主题的多个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策划“主题”的过程,就是朝阳区社会志愿者公益储蓄中心创新志愿服务载体的过程,两年多来,该中心的智囊们围绕助残日、重阳节等各种节日开展对应的主题活动,围绕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等全区中心工作或重点工作策划活动,围绕社区百姓的普适性需求组织主题志愿活动……真正做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
而在这种坚持不懈的创新过程中,朝阳区社会志愿者公益储蓄中心提供的志愿服务种类不断丰富,所涉及领域不断拓宽,所惠及人群不断扩大,简而言之,通过公益储蓄中心这一平台,朝阳社会志愿服务正变得越来越有宽度。
延伸长度———完善机制形成长效
为使志愿服务长效化,公益储蓄中心和长期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的注册志愿者和会员单位协商,就近提供固定帮扶式的长期志愿服务,收获了实效:IBM(中国)员工参与了“四对一”帮扶低保家庭青少年的长期成长向导活动;京华时报专业出版人员和中华女子学院老师联袂为困难家庭提供长期的“亲子阅读,分享幸福”活动;万泉寺出租汽车有限公司的助老车队则把关爱的目光投向空巢老人,每年都会在节假日前夕免费接送空巢老人畅游首都景点……
而对重点困难人群的志愿服务,更是多方联动,长期进行。在12月1日的朝阳区社会志愿服务博览会上,朝阳区的一位“玻璃女孩儿”,就受到了包括某出租车公司爱心车队在内的四家公益储蓄中心会员单位的长期志愿服务承诺,让“玻璃女孩儿”的父亲双眼满含感激的泪水。
“储蓄”公益,爱心汇流。朝阳区社会志愿者公益储蓄中心,已经成为朝阳最活跃、最庞大的公益平台,在朝阳人心中种下了一颗升华精神、净化心灵的美丽种子。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