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需求您随时打电话,我们会帮您解决。”

“您别担心,我们这里有专业的医护人员,会及时注意老人的身体状况。”

“我们会让食堂做孩子能吃的饭,您放心吧。”

……

自入驻延庆区北科一区集中医学观察点以来,工作人员每天几乎电话不离手,24小时在线,耐心地处理一个又一个集中医学观察人员遇到的各种问题,常常忙到凌晨两、三点钟。每一件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小事”,都牵动着工作人员的心。

10月底的一天晚上,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起,“组长!吴先生作为风险管控人员将被转运到咱们这儿,本人自述有严重的冠心病。”接到电话后,北科一区集中医学观察点医疗组组长卢光辉第一时间让医护人员将隔离观察人员安顿好,然后迅速查阅人员信息,并电话联系吴先生,询问目前身体状况。当得知吴先生目前正处于等待心脏支架治疗期间后,他一边研究病情一边安抚吴先生的紧张情绪。为了随时了解吴先生的身体状况,卢光辉与吴先生约定,除每日正常上、下午医护巡诊外,每隔3小时与吴先生通话一次,确认吴先生身体状况。卢光辉还细心地叮嘱吴先生,如出现急性胸痛胸闷等症状立刻联系,若无法正常说话,可敲击电话。

怕有突发状况发生,当天夜里,卢光辉与同事时丽萍、刘丽丽等人通宵不眠。次日凌晨2时29分,吴先生自诉胸闷呼吸困难,卢光辉立刻联系120转运,经医院检查治疗后,吴先生于10月29日上午10时平安返回隔离点。“这里的工作人员都特别细致,能及时解决我们的诉求,让我们在集中观察期间很放心、很安心,也感受到了温暖。”吴先生颇为感慨地说。

集中隔离期间,市民难免紧张,情绪焦虑。“这些我们都特别理解。”在工作人员看来,回应每一个诉求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11月初的一天,晚上7点左右,北科一区集中医学观察点副组长李蕴哲刚刚挂断咨询电话,便接到一位来自张家口的母亲的电话,“您好,我们是张家口返京人员,我和孩子刚到咱们这里,我孩子刚1岁多,吃不了咱们的饭,能做点面条吗?”“您别着急,我马上解决。”挂断电话后,李蕴哲首先查看刚刚新收住人员名单,又从中发现1名从张家口返京的1岁多幼儿,他立即联系食堂为两个孩子做面条、疙瘩汤等,并反复叮嘱食堂,在孩子们离开前,一日三餐都单独准备幼儿餐。

随后,李蕴哲又几经周折,联系到条件相对较好的集中医学观察点请求预留房间,在做好防控条件下安排将幼儿和家长转运。当天晚上9时,仅仅不到两个小时,幼儿和家长就坐上了转运车,前往条件较好的隔离点,而李蕴哲和他的同事们也终于能坐下来吃晚饭了。

每天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已经成为工作人员的日常。11月上旬一天的晚上10点,李蕴哲接到当日解除隔离人员李先生的电话,说自己遗失了证件和重要的记事本。李蕴哲二话不说,立即联系工作人员穿上防护服,到房间查找。薄薄的身份证和小小的记事本找起来并不容易,稍不留神就会被忽略。工作人员在房间里仔仔细细翻了3遍,才在裹起来的被褥里发现了记事本,但身份证却依旧没有找到。“会不会是在转运时遗失的。”李蕴哲仔细回忆了当天李先生的行动轨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辗转联系到了转运司机。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大巴车上找到了李先生遗失的身份证,并连同记事本一起快递给了李先生。收到失而复得的物品时,李先生再三感谢,并特意拨打了“12345”热线电话,表扬工作人员的尽职尽责。

“身为集中医学观察点的工作人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帮助这里的每一个人解决诉求,安抚焦虑的情绪,让他们尽快适应这里的生活,感受到家人般的关怀。”李蕴哲说。

集中医学观察点的工作还在继续。面对疫情,这里的工作人员加班加点、连夜奋战,高强度的工作产生了疲惫感,却击不垮战胜疫情的信心和斗志,他们时时刻刻关注着、关心着隔离点的每一位集中观察人员,用朴实的行动,让集中医学观察变得充满温暖和感动,凝聚起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