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22-01-07在会场走廊,教育界委员们在刘岩委员的带领下学跳“一起向未来”。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脚步日益临近,参加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的委员们围绕冬奥、冬残奥和“后冬奥时期”北京冰雪运动发展展开热议,建言献策。
手擎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1983年出生的冬奥名将李妮娜走进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我是委员”集体采访活动的现场。这位运动生涯中屡创佳绩的“雪上公主”,微笑着介绍自己此刻的身份:“我是148号委员,来自共青团界别的李妮娜。”
李妮娜是一位东北姑娘。她感叹道,过去有句话叫“冰雪运动发展不出山海关”,中国冰雪运动员大部分都来自东北。但如今,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冰雪运动场馆。推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不仅是掷地有声的大国承诺,“大家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不断提升的民族自信。”
2021年9月,李妮娜接到了去雅典参与冬奥火种传递和交接的任务。她激动地回忆说:“当我手擎火炬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它的重量。这个重量是对我个人运动生涯退役后转型工作的一种认可和赞扬,也是对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认可和赞扬。”
和李妮娜一样,来自首都体育学院的霍建新委员也带了“道具”——北京冬奥场馆的照片上会。小组讨论过程中,他分享了对于冬奥会后场馆利用的心得和设想。他说,应加快冬季项目场馆场地行业标准制定的进程,重点放在“冬季项目全民健身运动场地行为指南”和“冬季运动场馆能源消耗标准”上,加快制定滑雪场所规划建设、冰雪场所安全标识、设施设备规范操作指南等配套标准。
冬奥会即将来临,不少委员已经把眼光聚焦在“后冬奥”时期。来自体育界别的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曹卫东就是其中之一。“北京冬奥会结束之时恰恰是中国冬季运动发展的新开端,新起点。”曹卫东认为,只要冰雪运动普及到位,“后冬奥时期”场馆利用问题自然可以解决。2022北京冬奥会已经让中国的冬季项目走出山海关,曹卫东相信,后冬奥时期,中国可以给世界提供一个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在会议期间,教育界委员们在刘岩委员的带领下学跳“一起向未来”,烘托冬奥氛围。石京龙滑雪场负责人朱向晨委员也为推动北京滑雪场基础设施提升准备了相关提案。
北京晚报记者 张骜 文 方非 甘南 摄
原文链接: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106/20220106_014/content_20220106_014_1.htm
(责任编辑:常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