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6-05北京进入冬奥时间,老张根据冬奥项目,设计制作了系列冬奥主题空竹。
老张自创的空竹象棋,每一颗棋子都是一个空竹,能下棋也能抖起来。
张国良查看新制成的异形空竹“风火轮”。
老张本人也是位抖空竹高手。
这只帆船由9只大小不一的空竹与抖杆组成,精美绝伦,同时每只空竹都能拆下来抖着玩。
车轴时,全靠手感把握,木屑四溅,必须全神贯注。
每一只空竹都是由张国良手工制作。
车空竹的轴时,必须精益求精,重心稍有偏差,就会导致空竹无法抖起来。
老北京曾有著名的三响:空竹、鸽哨、吆喝声。街头巷尾,胡同小巷,常能听到空竹抖动时发出的“嗡嗡”声。三五顽童扎堆,各自抖动手中短短的竹竿,小小的空竹在线绳上转动、飞舞,此起彼伏的空竹声,组成一支街头“交响曲”。即便是长大后多年,甚或远离京城,这支空竹之曲,也始终回荡在老北京人的梦里心间。
对于张国良来说,空竹是他儿时接触最早的第一个玩具,伴随他童年成长。和幼时的其他小伙伴不同,张国良不仅爱玩空竹,还喜欢看着父亲做空竹。
老张家制作空竹的手艺,最早是从爷爷辈传下来的。张国良的爷爷有手好木匠活儿。当时,城里办庙会时,张国良的爷爷就会挑上自己做的传统竹木空竹到庙会上卖,特别受欢迎。
张国良的父亲传承了爷爷的好手艺。张国良10岁起,就拿着工匠工具,跟着父亲学做空竹。父亲是位传统手艺人,传承了老手艺人的严谨、细致。张国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也将这份精益求精的精神刻进了自己的骨子里。
上世纪90年代起,张国良从单位辞职,专心做空竹。空竹看似简单,做起来却讲究颇多。从锯竹筒、竹片,到内粘、外粘、修口、上轴,最后还要细细打磨、装饰,需要经过17道工序才能完成。每一道工序,张国良都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要求,严格选材干透的老竹子、老木头,手工完成。仅仅是空竹上的轴,就得先从硬邦邦的木头上抠出大概形状,再一点一点反复车圆,车的时候,只能靠手感把握,车几圈用游标卡尺量一下,再接着车,直至成型。通常,手工制作一只直径约20厘米的普通空竹,即使是张国良这样的“老手”,也需要五到七天的时间。
车轴还不是做空竹最复杂的工序。最难的是哨子部分。空竹的哨声全靠内粘的哨筒和轮片上的开口把握。“大筒、小筒要交替粘,外侧的每一片竹片弧线必须能拼成一个圆满的圆,每一片之间留下被称为‘崽’的小口,还要预留出一个被称为‘哞’的大口,才能保证空竹抖起来后,声音和谐悦耳。”张国良说,这其间没有任何可取巧之处,只能靠认真、细致,慢工出细活儿。
2018年62岁的张国良不仅熟悉传统空竹做法,他还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人审美和运动特点,对空竹制作进行了创新。以前,做空竹时,为了确保空竹轮筒为正圆形,轮筒直接从一根大毛竹上截取完整的竹筒,再雕刻出哨口。张国良则首创了采用竹片拼接的方式,从而打破了空竹大小受竹筒大小桎梏的难题,做出了小到直径仅1厘米、大到直径1.5米的空竹。
老张和通州区其他非遗传承人一起,在宋庄开了间传统手工艺工作室。他不仅在传统的单轮单轴、双轮单轴等基础上,创出了多层多轴等异形空竹,还从其他非遗传承人处学习了花丝镶嵌、烙画等工艺,应用到空竹制作上,创作出了“空竹帆船”“空竹象棋”等精美实用的工艺品。
老张总说,空竹的根子在民间,空竹的传承也离不开民间,空竹不能闭门造车,要经常和玩空竹的人交流。他本人就是个抖空竹的高手。他在做空竹、抖空竹的同时,也在收集、整理有关空竹的历史文化。据说,三国时期曹植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传说为真,空竹的历史就至少有1700多年。比较官方的记录是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记述了空竹的制作方法及玩法。
他走遍京城大小社区、中小学校,将空竹和空竹文化送到老老少少身边。最近,他正在和其他非遗传承人一起编撰一本有关北京非遗的书,预计6月排版。他带动下的通州空竹协会,仅会员就已有3000多人。
(责任编辑:张俊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