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热点 > 要闻

盛赞“国之大者” 凝聚奋进力量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22-04-12

  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8日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连日来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特别是参与冬奥建设的“冬奥人”们,他们纷纷表达了胸怀“国之大者”的豪情和“圆梦再出发”的决心。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

  高水平规划管理提升市民幸福感

  作为突出贡献的集体代表,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参加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指出,“冰丝带”、“雪飞天”、“雪游龙”、“雪如意”等冬奥场馆精彩亮相,成为造福人民的优质资产。“总书记的谆谆话语给了我们全体场馆规划建设者极大的褒扬和鼓励。”刘玉民如是说。

  刘玉民此前长期在北京市规划管理部门工作,2016年选调至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工作,其间他全程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场馆的选址和建设工作。回想起六年前刚刚开始雪上场馆选址建设时的情景,刘玉民至今仍记忆犹新:“相较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我们的冬季运动基础较为薄弱,尤其是场馆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很多冬季运动项目,比如雪车雪橇、高山滑雪、滑雪大跳台等,在国内都没有场地。而这一次要在家门口举办冬奥会,举办世界最高级别的冬季运动体育赛事,场馆建设的难度可想而知。”

  刘玉民介绍,广大设计和施工人员以高度的自豪感和紧迫感,在工期紧、施工难度大,再加上没有实际经验的情况下,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积极探索,努力钻研,同时又积极对接国际先进水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多个冰上场馆在冬奥历史上首次使用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最节能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国家游泳中心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水冰转换”的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带动百年首钢园区全面复兴……“我们为冬奥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刘玉民说。

  作为一名亲历了冬奥盛会的规划建设工作者,刘玉民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以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坚决的勇气、更加科学的规划,下大力气持续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工作,让人民群众获得更高质量的城市规划管理服务,增强首都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文/本报记者 刘婧

  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场馆主任张文雷:

  精心打磨首都新时期精品力作

  今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冬奥主媒体中心慰问场馆运行团队,当时的场景和习总书记说过的话,张文雷依旧历历在目。正是在习总书记的勉励下,张文雷率领的主媒体中心运行团队团结一心,连续闭环运行70天,以运行“零故障”、服务“零投诉”的完美表现,圆满完成冬奥服务保障任务。4月8日,时隔三个月再次见到习总书记,听到总书记那一句“祖国和人民为你们的辛勤付出、取得的优异成绩感到自豪”时,张文雷热血沸腾、感慨万千。

  张文雷是一名曾参加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建设及服务工作的“奥运老兵”。作为国家会议中心一期建设核心团队的主要成员,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后勤副主任,为此投入了6年心血。之后缘于冬奥会主媒体中心选址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她从2017年开始又投入到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建设,到如今冬奥和冬残奥会圆满落幕,又是5年光阴。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第一次亮相便受到全世界媒体的关注,站在首都北京向全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传递了中国声音。11年“双奥”圆梦,在张文雷的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国家会议中心的一名建设者,她感到无比自豪。

  圆梦冬奥会,一起向未来。张文雷说,她已经把心沉下来,全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地建设好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以服务重大国务政务活动、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为目标,坚持最高标准,精心打磨这一首都新时期精品力作:“我和同事们努力将服务北京冬奥会的宝贵经验固化为冬奥遗产,让其成为做好未来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的新动能;继续发扬北京冬奥精神,以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坚决的勇气,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文/本报记者 雷嘉

  石景山区冬奥城市志愿服务工作执行副组长、团区委副书记于勇:

  用实际行动续写好“后冬奥”故事

  回首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石景山区6700名城市志愿者在63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为14万余人次提供了信息咨询、语言服务、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等服务,673名志愿者参与冬奥、冬残奥火炬传递任务。100余名城市志愿者服务保障开闭幕式、滑雪大跳台赛事观众组织引导。冬奥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老街坊、新生代,无志愿、不美景”的服务理念,展现出石景山团员青年的青春活力。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大幕已经落下,但对于我们来说,‘后冬奥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才刚刚开始。”于勇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未来,石景山区将充分挖掘区内潜力、整合区外资源,梳理凝结具有首善标准、石景山特色的冬奥遗产转化成果,做好冬奥城市志愿服务社会遗产、文化遗产、城市发展遗产转化工作,这也是石景山赛后的重要任务之一。

  于勇介绍,石景山团区委将依托高校京西发展联盟、区域化团建单位、区青年联合会、基层团组织、社区青年汇等工作平台,完善常态化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大型活动优质志愿者储备库,打造精品志愿服务项目及青年志愿先锋队伍。同时,讲好石景山冬奥城市志愿者故事,借势冬奥服务青少年全面发展,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推动冰雪进校园,让更多青少年能够有机会参与冰雪运动。再次,强化外宣,打造特色品牌,在冬奥文化广场、冬奥社区组织大屏看比赛、冬奥知识展览、赏文艺演出、体验冰雪运动、非遗互动等活动。

  “我们也会继续用好 ‘雪飞天’首钢大跳台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等永久性奥运地标,将奥运遗产与区域旅游资源紧密融合,发挥奥运遗产特有价值。”于勇说,石景山青年将用实际行动续写好“后冬奥”故事,谱写京西发展新辉煌,让八方来客共同见证石景山区蓬勃发展的青春风貌,擦亮“双奥之区”的志愿服务金名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婧

  国家残奥冰球队队员于静:

  希望更多女性参与残奥冰球运动

  在总结表彰大会上,国家残奥冰球队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作为国家残奥冰球队中唯一一位女队员,于静在参加完总结表彰大会后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女性残疾人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参与到冰球运动中来。

  残奥冰球是一项混合项目,队中允许有女队员。但鉴于残奥冰球项目的特殊性,女队员非常少见。于静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20字北京冬奥精神中,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对于我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迎难而上,体现在我从事的残奥冰球这个项目中,在面对困难时,我选择了勇敢。我超越了自己,战胜了自己,获得了站在北京冬残奥会国际舞台上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残疾运动员风采的机会。”

  3月8日,中国残奥冰球队迎战意大利队,作为7支参赛队伍中唯一一名女队员,38岁的于静出场五分多钟,急停急转,全力拼抢,在残奥冰球赛场上展现了别样的风采。最终,中国残奥冰球队6:0战胜意大利队。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上,首次参赛的中国残奥冰球队斩获一枚铜牌,于静也成为截至目前世界上第三位参与残奥冰球项目的女队员,也是世界上第二个拿到残奥冰球奖牌的女运动员。

  加入国家队后,于静一直在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的路上奋力奔跑。“我们定期打比赛来考核训练,开始我和队员配合起来有困难,教练就让我滑大圈,绕着比赛场上的守区、攻区和中区的五个大圈,制定一个路线,循环交替地滑,锻炼我的滑行技巧,提升速度、耐力。那个时候球在满场跑,有时候队员没看到我,球过来了,一下子就把我撞翻了,人倒了,没事,我爬起来继续滑。正是有了这一次次的摔倒,才有了我站在冬残奥会赛场上的机会。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于静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通讯员 李在滨

原文链接:

http://epaper.ynet.com/html/2022-04/12/content_396079.htm?div=0

(责任编辑:常辰)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