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热点 > 要闻

“砖读空间” 万松老人塔脚下闻书香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4-04-24

万松老人塔重修后开放,所在院落开辟为公共阅读空间 

古塔脚下闻书香

一位老人正坐在塔下阅读

室内一角 

  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位于西城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松老人塔,历经多年修缮后开门迎客,同时迎接客人的,还有古塔脚下的首个非营利性公共阅读空间——“砖读空间”。今后,市民来这里不仅可以免费参观文物,还能免费借阅书籍。 

  近万册图书都跟北京有关 

  街上一片喧闹,小院内却分外宁静。 

  走进山门,万松老人塔整体毕现,气势不凡。万松老人塔俗称西四砖塔,塔高16米,八角九级密檐式,清塔中包着元塔,古朴典雅,玲珑精致,是市区现存唯一一座砖塔,2013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该塔所在的砖塔胡同名称也由元代沿用至今,鲁迅、张恨水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曾在此居住,鲁迅在此写出《祝福》、《在酒楼上》、《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 

  小院共有350平方米,花草才种植上,金鱼刚刚养上,透明日光棚也已搭建好。五个房间经过精心布置后,被区分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京味书房几个区域,房间不大,但很精巧。 

  图书馆里有10个大书架,近万册图书已经摆放停当。用西城区文化委主任孙劲松的话说,这里摆满“北京人写的、写北京人的、在北京写的书”。书架上,有鲁迅先生的《鲁迅全集》,还有京味作家老舍、汪曾祺、王朔、刘绍棠等人的作品集。 

  小型档案馆则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万松老人塔的前世今生。而博物馆则在小小的一间屋子里,金石拓片、旧单据、老照片、文房四宝等等,见证了老北京的沧桑岁月。 

  对于“砖读空间”的定位,孙劲松说,这是一个公共阅读空间,免费对读者开放。目前有图书近万册,库存还有近4万册,其中古旧书是正阳书局的收藏,而京味作家的作品则来自西城区第一图书馆和北京出版社的捐赠。将来,街坊邻居既可以来这里免费看书,也可以借书、淘书,“砖读空间”还将定期邀请嘉宾开展座谈、评书、沙龙、讲座等文化活动。 

  民营书店运营“砖读空间” 

  为了打造这个公共阅读空间,西城区特别成立了北京“砖读”运营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成员来自西城区文化委员会、正阳书局、北京出版社、西城区第一图书馆等单位,而身为民营书店的正阳书局团队则受委托管理“砖读”阅读空间。“阅读空间开放的日子,也是正阳书局分号开业的日子。”正阳书局的“掌柜”崔勇说。 

  “只要是跟北京沾边儿的,我就喜欢,只要在哪儿发现了这些老物件,我就走不动道儿。”崔勇今年30岁,2009年在前门大栅栏廊房二条,他收藏的老物件、古旧书在不足15平方米的正阳书局现了身。其实,崔勇收藏的和北京有关古旧书、舆图、老物件少说也有4万件,因为书店面积太小,那些老物件一直在仓库里难见天日。 

  早在去年,西城区文委就开始了如何在保护万松老人塔的同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的调研,同时参会的还有几家图书馆、出版发行单位,崔勇经过精心准备,拿出了一套保护、利用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崔勇不仅会把自己多年收藏的图书、老物件轮换着摆出来与公众分享,而且他还希望把古塔院落打造成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格,“就像老北京人常说的‘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 

  今年1月,崔勇的方案终获通过,他还意外获得免费使用350平方米空间的机会。要知道,此前崔勇一直为书店的房租苦苦挣扎,当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他甚至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直到现在我父母都不知道,我怕他们说我骗人。” 

  文物再利用探出一条路 

  西城区拿出优质文物资源与民营书店联手,打造公共阅读空间,进行文物场所的再利用,在北京城这还是头一次。 

  “选定正阳书局来管理阅读空间,看重的正是崔勇对北京文化的感情,他是把文化传播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孙劲松说。 

  一直以来,令孙劲松深感困惑的是,文物保护单位腾退完毕,修缮完成后,就会自然转变为博物馆、文博场所,政府要为此成立事业单位,还要有常年的投入。“这种模式,往往限于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维护,使用效率其实非常低。” 

  “尽管文物保护利用有很多限制,但用于教育是最好的方式。”孙劲松说,经过专家详细考证之后,还是决定以图书阅读为主,以讲座、读书会等文化传承活动为形式,带动文物场所的再利用。 

  “万松老人塔院落不是出租给正阳书局,它既不是传统意义的书店,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图书馆,而是我们为探索新型的现代公共文化体系进行的一次试验。”孙劲松说,这或将对西城区下一步实施的图书馆体制改革,提供非常实在的经验。 

  “塔边上,找一本书看上半小时,通过阅读图书和观赏文物,来触摸北京,太有意义了。”身为第一批读者的胡同画家舒了说。 

  链接  

  砖塔得名于胡同东口的青砖古塔,此塔为金元时代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故又名万松老人塔。万松老人是著名禅师,元代名臣耶律楚材之师。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重修。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改为九级,通高约15.90米。1927年由叶恭绰等人集资修缮并建东向大门,石门额上书“元万松老人塔”。

(责任编辑:陈婷)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