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热点 > 要闻

爱的传递——以首善标准深入探索消费扶贫模式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0-05-21

消费扶贫双创中心内商品丰富,销售方式多样。

  南城黄金地段玉泉营桥南,一幢五层大楼自2019年1月22日起挂上了“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牌子。一年多来,这里汇聚了北京扶贫支援的7个省区90个县、旗、市的4000多种扶贫商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4.9亿元,带动了近28万人增收脱贫。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搭建起全社会参与的扶贫平台,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项目由此荣获了“2019年全国消费扶贫典型案例奖”。

  2020年,扶贫产品“展销会”将增加2500平方米的一站式消费卖场,还将引入教育、培训、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消费扶贫充分市场化,从而为产业扶贫搭建长效机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首都力量。

  扶贫产品“展销会”平台化

  走进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大门,顺着长长的滚梯上二楼,民族风情扑面而来。这边是把传统的藏式民居搬来的西藏馆,那边是伊斯兰风格的新疆馆,玉树馆有一面墙安装了转经筒,内蒙古馆的草原风格粗犷热烈,河北馆用上了长城元素,湖北馆白墙黑瓦……不仅有琳琅满目的特色产品,还能够领略各地风情。

  这个既能购物又能看景的双创中心,到底是干什么的?

  作为首都,北京承担着河北、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河南、湖北7省区90个县旗市的扶贫支援任务。而双创中心就是发挥北京特大型消费城市优势,搭建的“消费扶贫+菜篮子”平台。这个平台由市扶贫支援办会同市商务局、首农集团、建行北京分行及各受援地人民政府、各前方指挥部及挂职干部团队共同建设,既助力贫困户增收脱贫,也能丰富首都市民“菜篮子”,具有“线上线下展示交易、特色扶贫产品产业创新、社会力量动员、产业化要素服务、宣传推介”五大功能。

  挂牌一年多,双创中心已有7个省区90个县、旗、市的300多家企业入驻,展销的扶贫产品有4000多种,建立了稳定持续的带贫益贫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成了名副其实的扶贫产品“展销会”。

  家住丰台草桥地区的市民刘媛是双创中心的忠实“拥趸”,因疫情关闭数月后刚刚开业,她就来这里购物了。内蒙古的羊肉、新疆的大枣、湖北的粉条……很快小拉车里就装满了各种美食。

  “我是在一次扶贫产品社区大集上试着买了羊肉和粉条,觉得好吃就追着来了,在这里能买到地道产地的东西,还能扶贫,觉得特别好!”刘媛说,家里常吃的米、面、小米也是从这里购买。

  借这个平台化的“展销会”,北京打造了一张以双创中心为纽带的“消费扶贫网”,建成了“1+16+3+N”的销售体系,即以市消费扶贫双创中心为“旗舰店”,在16区建设消费扶贫分中心,采取线下、线上、社会动员3种营销主体模式,引入N个市场资源要素品牌对接。

  位于岳各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分中心,5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来自河北、内蒙古、云南、湖北等地的农副产品在这里进行展示销售,有内蒙古扎赉特旗的“魏佳稻花香”大米、黑木耳面粉,云南昭通的鲁甸青花椒、云笋,河北涞源的小米、杏仁油……截至目前,这里销售扶贫产品金额达到600万元,陆续帮助了12个省、自治区的30个贫困地区。

  超市发、京客隆、家乐福、首航、物美、百货大楼、城乡集团、新发地、石门等100余家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设立了消费扶贫专柜。此外,还建成、运营消费扶贫线下网点1000多个,在全市织起一张消费扶贫销售的网络,为丰富首都市民“菜篮子”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组数据能够展示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的“力量”:运营一年多,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4.9亿元,带动全市2019年消费扶贫销售额达到177亿元,市民赴双创中心现场参观采购人数超过30万人次,各种网络平台直播量超千万次,北京消费扶贫爱心卡办卡量超过60万张……

  “展销会”培育出“爆款”商品

  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二层湖北馆,馆长陈初葵一大早就来到这里,整理货架上的商品、盘点各种商品的数量,做好迎接顾客的准备。

  “老家的产品特别好,但是销路不畅通,我们几个老乡就自发组织起来,在北京为老家的产品寻找市场。”来自湖北的陈初葵在北京打拼了20多年,他所在的公司一直致力于把湖北产品卖进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成立后,他在各方的推荐下成了湖北馆的牵头企业负责人。

  “丹江口鱼头是我们湖北馆的爆款。”说起馆里的产品,陈初葵如数家珍:“这鱼没有腥味儿,回去一蒸就可以吃,特别鲜!卖得好的时候,馆里4个冰柜,1000多个鱼头,从早上卖不到下午关门就没货了。许多客户都成了回头客,来之前先微信问问有没有鱼头,因为时常断货。”丹江口的鱼头已经打造出了好余轩、柳记等品牌,带动了不少贫困渔民增收。

  能够入驻扶贫双创中心的企业、产品,都带动了当地扶贫,比如郧阳粉条,占了一个大大的货柜。“我们的粉条,不糊汤,不加明矾不加胶。”陈初葵很是自豪,郧阳粉条在湖北馆也是回购率前三的产品。小小的粉条,在当地成了拳头产品,企业也成了扶贫骨干企业,通过向贫困户下订单的方式,助力郧阳14个乡镇的1428名贫困人口增收。

  魔芋面,带动750多贫困人口增收;腐乳,带动500多贫困人口增收……湖北馆有43家扶贫骨干企业入驻,销售437种优质扶贫产品,直接或间接带动18850人脱贫。

  最让陈初葵振奋的是,一些产品意外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爆款”,从而带动了深加工产业链的形成。“比如这款酸辣粉,光在我们湖北馆一年就卖出十几万箱!”陈初葵拿起一盒原纸色的桶装酸辣粉,从农民种植的红薯到淀粉,再到粉条,再加工成方便酸辣粉,不仅走进了商场超市,还在电商平台成了“网红”。

  “总书记说小木耳大产业,我们这是小红薯大产业。有了产业链的支撑,农民就不会轻易返贫了。”陈初葵信心满满。

  河北馆保定分馆,馆长李薇伟刚刚送走一拨企业采购的客户。她所在的河北冀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也是扶贫骨干企业,打造的阜平区域公用品牌“阜禮”、易县区域公共品牌“易州印象”带动创业就业2万余人。“入驻双创中心以来,我们已经引入了保定企业41家,产品228种,目前销售额突破1042万元,带动8330名贫困户增收。”李薇伟说。

  李薇伟告诉记者,入驻北京双创中心一年多的时间,倒逼了保定8个县扶贫企业的升级,企业为了达到双创中心的入驻标准,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完善各项资质,阜平的军熙枣业2019年销售额超过2200万元,易县的凌云鹅业,卤制鹅制品以及鹅蛋都成为了品类第一名……

  来自北京市扶贫支援办数据显示,消费扶贫双创中心开业一年多来,入驻扶贫骨干企业300多家,展销扶贫产品4000多种,已经直接或间接带动帮扶地区近28万人增收脱贫。许多以前“藏”在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不仅富裕了当地农民,也成了深受北京市民喜爱的商品,丰富了市民生活。

  促进消费扶贫充分市场化

  消费扶贫双创中心一层,一个2500平方米的物美数字化卖场即将正式营业。货架上不仅有酒水饮料、休闲食品,还有家居百货、餐厨用品、蔬菜水果……收银区是一大片的自助收费机。这是消费扶贫双创中心与物美开展的合作项目,通过一站式消费卖场的引入,吸引线下客流,烘托商业气氛。除了物美卖场的引入,这里还将增设教育、培训、餐饮、休闲、娱乐等商业功能,实现1至5层的商业整体布局,将双创中心培育成商业综合体,打造消费扶贫示范性销售平台。

  双创中心运营负责人刘想介绍,2020年,中心将在构建多元化的消费扶贫综合销售平台的基础上打造四种模式,从而促进消费扶贫充分市场化,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为产业扶贫搭建长效机制。

  首先,打造服务于食堂采购的食材综合配送业务模式。双创中心汇集了米面油、肉类、调味品、干货在内的100余种食堂常用产品,建立了集扶贫产品供应、仓储、分拣、配送、售前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供应链体系,保证下单后48小时内配送到户,满足各单位购买扶贫产品需求。

  其次,将产品质量安全、配送时效性、客户满意度放在首位,提供清凉礼包、干果礼包、杂粮礼包等100余种产品套餐,并提供一件代发服务,为各级预算单位采购搭建便捷平台。

  第三,为受援地区提供大宗农副产品交易模式。结合消费扶贫“七进”活动,拓展上下游供应链,构建扶贫产品进京销售长效机制,拉动受援地区产业发展。

  第四,打造新媒体及电商2C业务模式,加大与抖音等新媒体合作,在双创中心预留专门区域打造新媒体直播专区,打造新媒体孵化基地,加强与京东等电商龙头企业合作,在旗舰店基础上,借助京东微信营销、便利店等资源,为扶贫产品进社区搭建平台。

  在畅通销售渠道的同时,创建党建+消费扶贫示范点,建设消费扶贫产业链大数据分析平台,开设科技厨房和消费扶贫爱心餐厅,加快建立直采直购渠道,确保持续、稳定、量大的供应关系,建立市场化价格体系,确保扶贫产品可持续融入北京市场,与受援地区共同整合资源深耕本土文化、孵化特色产品。从而实现内外结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数说

  4000种

  入驻扶贫骨干企业300多家,展销扶贫产品4000多种,建立了稳定持续的带贫益贫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

  4.9亿元

  运营一年多的时间里,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4.9亿元,带动全市2019年消费扶贫销售额达到177亿元。

  28万人

  直接或间接带动帮扶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近28万人增收脱贫。

  30万人次

  消费扶贫双创中心营造了全社会踊跃参与消费扶贫的良好氛围,市民现场参观采购人数超过30万人次。

  600万

  举办两次脱贫攻坚公益直播盛典,600万观众在线观看,实现销售额1000余万元。

  60万张

  会同中国建设银行发行用于消费扶贫的信用卡——北京消费扶贫爱心卡办卡量超过60万张,开展消费扶贫专属优惠活动。

  600场

  开展“党建+消费扶贫”,通过聆听一堂主题党课、重温一次党员宣誓、体验一次消费扶贫,打造宣传扶贫、推动扶贫的重要窗口,已开展党建活动600余场,服务3万余人。

  1000个

  在超市发、京客隆、家乐福、首航、物美、百货大楼、城乡集团、新发地、岳各庄、石门等100余家商场超市批发市场建立了消费扶贫专区专柜,建成运营消费扶贫网点1000多个。

  3700人次

  开展产销对接,培训受援地区扶贫企业及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贫困村致富带头人3700多人次。

  专家观点

  首都特色的消费扶贫大有作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

  消费扶贫最大特点是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过程中。我国14亿人口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为消费扶贫拓展了空间。

  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柞水县金米村考察时点赞“小木耳,大产业”;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大同市云州区考察时说:“黄花菜大产业啊!这个产业还真是有发展前途。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这个产业,让它作为人民群众致富的好门路。”

  从小木耳到黄花菜,让人们看到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大作用,看到贫困地区“造血能力”的不断提升。有生产还要有销售,消费扶贫能够为产业扶贫搭建长效机制,应把消费扶贫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中建机制、谋发展。

  多地实践可以证明,消费扶贫倒逼了许多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产品质量提升,这是一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实践,它将更好更快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调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新的农村产业革命。

  北京市的扶贫支援工作树立了首要意识,坚持了首善标准,发挥了首都优势,发扬了首创精神,产生了首位效益,初步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扶贫支援新模式。北京是全国最具规模、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是消费扶贫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主战场。国家也肯定了北京在消费扶贫方面取得的成效,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项目获得了“2019年全国消费扶贫典型案例奖”。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北京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地区大多是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农牧业大区,北京不仅可以消费对口地区的特色农副产品,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更重要的是可以培育契合具有首都国际大都市特色的消费扶贫新热点,逐渐引导消费扶贫从较单一的产品消费向旅游消费、文化消费和服务消费扩容,让首都消费扶贫发展成为新时代首都市民美好生活的新体验新时尚,让消费扶贫为每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提供一个机会,让扶贫成为一个“人人皆可为”的事情。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20-05/21/content_12462641.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