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0-06-19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贫困地区更是如此。在对口帮扶内蒙古三旗中,通州区把“扶贫车间”“微工厂”建在贫困户家门口,有效破解了易地搬迁群众、弱劳动能力人口的就业问题,让他们在家门口,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双手走上增收之路。
“这几天我来学十二生肖荞麦饰品的做法,学会了就可以在家做了。”在位于翁牛特旗的明阳农业科贸有限公司扶贫车间,53岁的任丽芳正在跟着老师学手艺,裁剪、装荞麦、穿针、引线、缝制……不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小猴子就做好了。
任丽芳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独自一人抚养14岁的女儿,家里仅有两亩地,之前以种田和打零工为生,每月收入不定。易地搬迁到全宁街道后,任丽芳加入了明阳公司的就业扶贫车间,闲暇时在家做手工艺品,每月可额外增收七八百元,再加上其他收入,年收入可以达到万元以上。“不仅挣得多了,每天看着漂亮的手工作品,心情也好了很多。”
在这个公司的整条产业链上,像任丽芳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1496名。2018年,明阳公司在通州区帮扶下成立,以荞麦为主打,短短两年就发展为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除了在种植、收购环节惠及贫困户外,在通州区援助和指导下,公司建立了扶贫车间,为贫困户优先提供岗位,对于不便出门的贫困户,主动上门提供手工艺品的技术指导和原材料,再定期进行回收。这种帮扶方式灵活有效,很受当地百姓欢迎。“我们在易地搬迁小区也建了扶贫分车间,会定期去指导培训,对于远点的山区,我们还会到村里去培训。”总经理杨颖介绍。
除了居家妇女外,老弱病残群体也是扶贫车间的重点扶持对象。在翁牛特旗富兴社区的扶贫车间内,77岁的老人刘国清正带着47岁的儿子剥桔梗皮。父子俩是毛山东乡井架子村人,儿子有智力残疾,生活无法自理,老伴14年前过世,家里靠刘国清一人种荞麦支撑,年收入仅一两千元。2019年10月易地搬迁到富兴家园后,父子俩不仅住上了大房子,还加入了扶贫车间,每天做桔梗简易加工,月入千余元。
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奈曼旗、科右中旗三地,通州区共援建了7个这样的扶贫车间。就近就地就业,避免了返贫现象的发生,打通了弱劳动能力贫困户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2020年以来,通州区通过产业带贫、开发扶贫岗、扶贫车间等已实现三地新增就业1668人,其中在北京市新增就业44人,转移到其他地区新增就业72人,就近就业新增1552人。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20-06/19/content_12467474.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