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朝阳区左家庄街道团工委协办,联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与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福源分校共同开展的“科学种子追光季——科学家精神实践课”先导课正式结课。该活动是左岸地区构建“宜学左岸”协同育人生态、深化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过“1+3+1”课程体系(1节先导课+3位科学家故事+1节拓展课),推动科学家精神融入青少年成长历程。

中学课堂:从聆听到实践,点燃科学梦想

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的课堂上,首堂先导课以“践创新之手·启未来征程”为主题,将课堂从“聆听与思考”转向“实践与创造”。老师通过讲述钱学森、南仁东、袁隆平等科学家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精神的本质。随后,学生动手搭建月球基地,在探索中体验科学创造的成就感。

一名参与学生表示:“这堂课让我们在回顾历史、仰望榜样的同时,真正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对后续课程充满期待。”

小学课堂:溯源科技征程,植根爱国初心

在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福源分校,五年级40名学生通过“科技成果卡”开启“中国科技溯源之旅”。课堂以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故事为线索,围绕“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展开讨论。学生从隐姓埋名的“两弹一星”元勋到一生扎根稻田的袁隆平院士的事迹中,深刻感悟科学家精神的爱国底色与责任担当。

科学教育新起点: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并重

本次先导课通过沉浸式学习,将历史厚重感、榜样感召力与实践趣味性有机结合,实现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统一。左家庄街道表示,该课程是“科学种子追光季”的起点,未来将持续深化青少年科学教育,为“五宜左岸”建设和北京科创中心发展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