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的“小桔灯”服务品牌如何重焕光彩?困扰多时的阳台漏水责任到底该由谁负?小区里停车位不够怎么办?在朝阳区亚运村街道,这些来自基层治理一线的“棘手题”,被摆上了“每月一题”专题研讨的桌面。
近年来,亚运村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深化“精品网格”建设,将14个社区精细划分为149个网格,并创新推动“每月一题”机制与网格党建深度融合。通过“问题从网格中来、方案到网格中去”的模式,邀请专家律师、社区书记、网格员等“同桌议事”,推动社区治理从“接诉即办”的被动响应,向“未诉先办”的主动治理转变。
“每月一题”的议题,均来自网格内居民的“急难愁盼”。每当“每月一题”专场时刻,社区请来“智囊团”精准破题。在安翔里社区,一度广受好评的“小桔灯”服务品牌面临影响力减弱的困境。在“每月一题”沙龙上,社区治理专家李金清老师开出“药方”:“引导‘小桔灯’志愿服务队的日常工作与网格工作深入融合,推动服务队参与社区建设,为基层治理贡献志愿力量。”这为社区品牌焕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物业纠纷是社区治理中的高频难题。在安慧里社区的“每月一题”专场,北京市律师协会包华律师面对来自14个社区的连环提问,从法律层面逐一拆解。“阳台漏水”“物业费与服务质量不符”“停车位紧张”……这些以往模糊的争议,在专业的辨析下逐渐清晰,为一线网格员依法调处矛盾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包”。
专家带来的不仅是具体问题的答案,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每月一题”活动本身,也成为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的“实战培训”,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工作者解决问题的基层治理能力。
实践中,各社区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安慧里社区形成“一格两微三处理”闭环工作法,充分利用居民微信群、社区微心愿小程序,建立覆盖全域的线上网格,畅通诉求渠道,缩短服务半径,延伸服务触角,以数字化手段最大程度发挥党建网格作用。针对邻里关系不紧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不高等现象,安慧里北社区党委创新开展“慧北‘好邻居’”活动,有效促进居民关系“和”起来。街道还依托市级优秀书记工作室,开展社区书记轮值沙龙,围绕网格治理难题进行“每月一题”研讨,共享经验,形成了有效的“群雁帮带”效应,切实解决了老年饭桌、出行难等一批民生关切。
实现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多件事”的跨越,依赖于一套成熟稳定的工作机制在社区治理中“扎根”。亚运村街道通过建立“网格内立项解决—社区共商共治—街道吹哨报到”的三闭环治理机制,将问题的化解牢牢锚定在网格内。与此同时,街道构建起“街道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门党小组—党员”五级组织体系,确保了党组织对网格工作的全面领导,使党建的根系在基层深深扎牢。(朝阳报)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