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晚上出门得摸黑走,现在太阳能灯一亮,心里都踏实了!”近日,朝阳区来广营地区青年城社区居民王阿姨指着道路南侧崭新的路灯,向记者夸赞道。这一民生难题的解决,源于社区议事亭里的一场家常式协商,更得益于来广营地区构建的多元基层议事协商体系。

在来广营,议事协商从未局限于会议室的严肃场景,而是扎根在居民日常休憩的三座小亭中——地区人大代表之家牵头建设的议事亭、连心亭、幸福亭,早已成为兼具“生活气”与“议事功”的独特空间。平日里,这里是老人避晒闲聊、孩童嬉戏玩耍的“生活角”,买菜取快递途中累了的居民也能随时歇脚;当绿化补种、单元门维修、非机动车停放规划等民生问题出现时,这里便立刻变身协商“主阵地”。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代表与居民围坐一圈,简易“议事台”一搭,诉求、意见、方案直抒胸臆,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问题症结渐明,解决办法渐实。“有事儿没事儿,亭子里来相聚”,这句居民口中的口头禅,正是来广营议事协商接地气的生动写照。

小亭子能议出大民生,背后是来广营地区为议事落地搭建的“四梁八柱”——以党建为引领、人大代表为桥梁、政协力量为纽带的多元议事协商机制,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有了坚实支撑。

党建引领是协商议事的“定盘星”。来广营将35个社区划分为5大党建协作片区,依托“1+14+N社区书记工作室+5个党建协作片区书记工作室”架构,创新“组织嵌入、人员嵌入”双嵌入模式,成功破解辖区“面积大、人口多、诉求多元”的治理痛点。这套党建赋能协商议事的路径方法,不仅斩获北京市朝阳区党的建设研究会第十二届自选课题成果一等奖,更在实践中让协商方向更准、落地更实。

人大代表下沉则打通了诉求传递的“快车道”。依托1个代表之家、35个联络站,来广营每年常态化开展“代表集中联系选民主题月”“选民接待日”等活动,80余位市、区、乡三级人大代表全员参与,覆盖800余名选民代表。从推动清河营中路社区620路公交迁站,到2025年4月415路公交在地铁北苑路北加站、9月绿谷公园西门开通,这些让居民通勤、出行更便捷的民生成果,都是代表们“沉”在基层听民意、解民忧的具体实践。

政协“京华议事厅”的专业加持,让协商治理更具深度。秉持“有事好商量”理念,“京华议事厅”不仅将阵地建在基层,更敞开大门接纳“群众出题”,大到党政要事、小到民生实事均能纳入协商范围。通过实地调研、面对面交流等灵活形式保障平等发声,更建立“收集-交办-落实-反馈”全链条机制,政协委员以提案建议推动问题解决,再以民主监督紧盯进度。遇到专业治理难题时,委员们还能精准链接资源、提供专业方案,让协商从“聊一聊”真正变成“解难题”。

从一盏太阳能灯照亮的便民路,到一个公交站缩短的通勤时间,再到一扇公园门节约的步行距离,来广营的每一次议事协商,都传递着民生温度。而从“为民办事”到“请民议事”的理念转变,从“单向推动”到“多元协同”的模式升级,更彰显着基层治理的进阶。如今,在朝阳区来广营地区,议事协商已融入社区生活的肌理,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成为触手可及的治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