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如何既改“面子”更改“里子”,既焕新容颜又留存记忆?今年以来,朝阳区香河园街道柳芳北里社区以党建为引领,聚焦居民核心需求创新推行“三有”工作法,成功破解老旧小区改造中的设施老化、管理多元、需求复杂等诸多痛点,顺利推进16栋楼宇本体及公共区域改造工程,让这座典型的老旧居住型社区焕发新生机。

柳芳北里社区地处香河园街道南部,辖22栋居民楼、90个楼门,是朝阳区老旧小区的典型代表——建筑设施陈旧、管理主体多元、人口结构特殊、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长期存在,改造难度不小。香河园街道将治理思维贯穿改造全过程,指导社区以“有情怀、有温度、有能力”的“三有”工作法破题,交出了一份民生改善的优异答卷。

“改造不毁忆、更新有温度”,这份情怀是香河园街道老旧小区改造的鲜明底色。针对社区10号楼西侧闲置空地“老、乱、旧”的现状,街道指导社区摒弃简单平整硬化的思路,精心打造集景观小品与休憩功能于一体的口袋公园,科学划分“长者休憩区”“儿童嬉戏区”等功能空间,配齐适老化扶手、防滑地面、儿童安全游乐设施等细节化配置。这座即将开放的社区首座口袋公园,不仅是居民休闲的新去处,更成为承载邻里记忆的“温情地标”,为社区搭建起新的邻里交流平台。

公开透明回应诉求,让改造全程充满温度,是香河园街道推进改造工作的关键举措。街道推动柳芳北里社区建立“公示-征询-反馈-优化”闭环服务机制,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施工前,通过“线上议事群+线下公告栏”双渠道公示方案,针对老年居民较多的特点,组织社工志愿者上门“一对一”解读专业内容;施工中,实行施工进度、议事过程、问题反馈“三公开”,每周更新公示牌,设立5个楼门议事前哨站,常态化开展网格议事会、物业协调会,利用居民空闲时间通报进展、收集意见,确保诉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提升治理能力破解改造难题,是香河园街道保障改造成效的坚实支撑。在专业能力提升上,街道指导社区邀请施工技术骨干、物业维修能手组建“讲师团”,开展6场“老旧改专业知识课堂”,覆盖管线改造、结构安全、质量监督等关键领域,还组织社工志愿者深入施工现场实操学习,建立“专业答疑群”实时解惑,让工作人员“看得懂图纸、说得清标准、查得出问题”。

面对房屋出租、人户分离等复杂情况,街道推动社区建立警务站、物业、中介“三方联动”机制,梳理出租房屋台账,组建“出租房改造协调专班”,提前3天同步告知房主、租户施工事宜,对意见分歧较大的住户反复入户讲解,破解入户施工难题。针对22号楼院公共空间被占用导致的“停车乱、通行难”问题,社工牵头开展精准摸排,收集42户居民诉求,组织12场议事会,带领居民算“麻烦账”“长远账”,确定“优先常住、照顾老弱”的分配原则,协调规划25个规范车位、10个电动车充电桩,实现“矛盾场”到“和谐园”的蜕变,邻里纠纷下降95%,居民满意度达96%。

此外,街道以党建为引领,统筹社工、居民、施工方、停车管理公司、物业五支队伍形成合力,开展联合行动230余次,调解矛盾36起、整改安全隐患19处,构建起“多元协同、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香河园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街道将继续指导柳芳北里社区深化“三有”工作法,以“居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老旧小区改造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持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