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后村佛见喜梨科技小院于2023年10月成立,但早在2021年北京农学院师生就进入该村开展工作。在茅山后村的佛见喜梨园里,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扎根田间,用技术破解种植难题,以创新激活产业活力。作为平谷区32家科技小院中的重要一员,以“多校协作、师生驻点、技术落地”的模式,推动佛见喜梨产业提质增效,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科技引擎”。
科技创新 破解种植之困
科技小院的师生们自扎根梨园以来,组建起多单位协作的复合型团队,为产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教师团队涵盖北京农学院、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区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入住研究生6名,暑期高峰期增至10名,形成“专家引领、学生实操”的工作格局。
针对传统梨园管理粗放、病虫害防控难等问题,精准推广无公害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全村450亩梨园100%覆盖,还辐射至将军关、宴庄、郭家屯等村500亩以上梨园,让科技成果真正扎根田间。如今的茅山后村,450亩梨园因科技焕发新生,佛见喜梨成为村民的“致富果”。

茅山后村佛见喜梨科技小院打造了50亩生态农场,通过签约集体梨园与联合果农梨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标准化生产与病虫害防治试验,为产业升级提供“试验田”。围绕“病虫害防治、果实品质提升、花粉授粉”等梨树种植关键环节,全年开展线下技术培训30场,覆盖150人次,真正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成功培育10余名乡村技术骨干。

科技赋能
构建“技术+品牌+科普”发展体系
针对梨园生产需求,科技小院推出精准服务模式,既抓技术落地,更重品牌塑造与科普传播。2024年开展品质提升技术成果展示,通过“理论讲解+现场展示+邀请果农参观”的方式,解决果农生产痛点。在品牌推广上,科技小院加大宣传力度,活动事迹获人民网客户端、《中国教育报》头版、农业农村部官网、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劳动午报等10多家媒体平台报道,让茅山后村佛见喜梨知名度大幅提升。

科普惠民成为服务乡村的重要抓手。驻扎在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制作大量病虫害标本,面向村民及儿童开展展示讲解活动,用通俗语言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未来还将推进金海湖镇梨树病虫害标本库建设,让科普活动常态化开展,实现科技“硬实力”向民生“软实力”的转化。
社会服务 产学研融合促增收
科技小院以实践赋能产业,以赛事检验成果,走出产学研融合新路。暑期组织大学生开展直播带货、村史探究、老党员采访等社会实践活动,获评“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计划一等奖”及“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案例”。2024年6月组建“梨好-茅山后队”参加全国研究生乡村振兴案例大赛,凭借《“佛见喜”梨产业病虫害防治及推广》案例斩获银奖。2025年科技小院师生又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展现了小院的科研与实践实力。

在产业融合方面,小院不仅聚焦梨产业,更进一步扩展服务边界。计划在金海湖镇增设科技服务点,为将军关村、黑水湾村的樱桃、大桃等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配合村里推进新小院建设,规划住房与实验室配套,破解当前科研设施不足、场地面临变动的难题,为服务范围扩展筑牢基础。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