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2025-2026学年第六讲“近光讲堂”开讲。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正阳以“南极天文光学望远镜研制挑战与观测”为题,带领师生们深入南极之巅,领略在极端环境中探索宇宙奥秘的壮阔历程。

李正阳从现代天文学的诞生史娓娓道来,以专业视角解析光谱天文望远镜与普通望远镜的核心差异,深入讲解伽利略望远镜和开普勒望远镜的构造和特征。随后,将话题转向南极洲,这片被厚重冰盖覆盖的极端大陆,正因其纯净稳定的大气条件,成为全球科考竞争的热点。结合亲身经历,李正阳分享南极科考过程中不为人知的艰辛:“白化天”会让人迷失方向;冰裂缝是致命的危险。“大自然很狡黠,我们在考察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每个人都要身兼数职,为团队作出贡献。正是‘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支撑着我们不断向前。”

问:成为像您一样研制南极望远镜的科学家,我们现在除了学习好物理化,还需要做些什么或培养什么能力?

答:回顾我的成长经历,主要有两点体会:一是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探究事物的原理与逻辑;二是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各项技能,从不以“与学业无关”为由袖手旁观。我认为年轻人不应将自己隔绝在书本之外,而应积极关注生活细节——无论是学做一道菜、修补衣物,还是了解一扇门的构造。这种关注并非被动要求,而是源于自发的兴趣。正是在这些实践中,我们得以培养多元能力。当未来参与科研工作时,这些积累便会自然显现,让你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提出有见地的思路与方法。

来自马坊实验中学高二(2)班的学生付悦鑫在“见字如面:大咖有约”环节与李正阳进行了交流。黄松峪中学的师生们赠送手工作品《石林峡》,以“家门口的4A美景”为原型,用传统掐丝珐琅工艺还原石林峡的“奇”与“秀”,希望李正阳团队未来的观测运行一切顺利,邀请他常来平谷做客。

北京实验学校附属中学初三(3)班学生张航表示:“听完李老师的讲座,我收获颇丰。在讲座中,我了解到中国南极昆仑站极夜时期的极寒、干燥、几乎可以忽略的风速等这些稳定的大气条件为天文观测提供了连续三个月的绝佳窗口期。自2008年开始,我国在南极昆仑站先后成功研制运行包括中国之星小望远镜、南极巡天望远镜、近红外望远镜等多套天文光学仪器。李老师所提到的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精神。”

大华山中学教师王文静说:“听完李正阳老师的讲座,我既惊叹于南极DomeA独特的天文观测优势,更被我国科研团队的精神打动。在极寒、高海拔的极端环境下,他们不断突破,从中国之星小望远镜到近红外望远镜,让中国在南极天文领域抢占先机。这不仅是硬核的科研成果,更是给学生们科普‘科研韧性’的生动素材,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