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1-10-13依托地域资源,发展特色课程,黑芝麻胡同小学展示建设成果
学生在“地缘课程”成果展示上设计制作青铜器文创品。黑芝麻胡同小学供图
讲一讲中华老字号的来历、设计玉河曲桥的改造方案、设计制作青铜器文创作品、化身胡同宣传“小导游”、红领巾讲解员讲校史......近日,北京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学校专题交流研讨会在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召开,学校师生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地缘课程”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亮点1 依托地域资源发展特色课程
黑芝麻胡同小学地处鼓楼脚下,位于北京老城中轴线的北端,怀抱玉河。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以让学生们不出校区,就能感受到北京核心区的文化魅力。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比较早,2009年就成为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特色学校。”黑芝麻胡同小学校长吴健介绍,十余年间,学校一直坚持依托地域资源,发展特色课程,并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学校办学发展的特色,提出“人人都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理念,广泛开展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了“地缘课程群落”。
“地缘就是学校所在地域的珍贵文化与精神传承。”吴健解释道。“地缘课程”的开发历时14年,实施经历了三个阶段。如今,该课程已经拥有包括校史课程、胡同课程、大运河课程、中轴线课程(含故宫课程)四个模块共五组课程,实现了学科、年级、活动全覆盖。“我们希望通过‘地缘课程’的开展,让学生们感悟生活、感悟学校、感悟家园,留住胡同的记忆,留住北京的乡愁。”
亮点2 走出校园不断拓展教学形式
研讨会上,学校师生将“地缘课程”的五组课程进行了集中展示。
“我眼中的玉河是彩色的,那里有粉色的小花,绿油油的柳树,清清的河水,还有红色的鲤鱼......”在以“游胡同 知变迁 感党恩”为主题的胡同课程课堂上,学生们经过前期实地走访学校旁的玉河,搜集有关玉河的资料,在了解玉河历史变迁的同时,将自己眼中的玉河通过诗朗诵、绘画、制作小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该校教师苗秀丽告诉记者:“我们把单一的学科课堂,拓展为专题课程、走访游学、班队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走到生活中进行实地探索,并将他们的收获和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出来。其间,老师们都会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延续性的教学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也能让学生们学得更透,记得更牢。”
在中轴线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校课程志愿者教师多次重走中轴线,认真梳理中轴线上的知识点,开发出13个主题活动。吴健说:“今天展示的‘访足迹 明初心 立志向’主题中轴线课程,就是学校开发的13个主题活动在学科课堂上的延续。”
亮点3 “地缘课程”让师生双受益
“地缘课程”的实施,首先让学生受益。吴健介绍,依托课程成果,学校在节假日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小芝麻游大运河”“我为年夜饭添道菜”“中轴线旁是我家”“我有传家宝”等,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与家长们的支持。吴健说:“虽然只是在年夜饭里添了一道小菜,但是在家长阅读我们发给孩子的学习单之后,立即明白我们的题外用意,纷纷为学校点赞,在活动中为自己的孩子点赞。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劳动本领,感受了家庭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促进了家庭关系的和谐。”
“‘地缘课程’的实施,也让我们的老师发生了转变。”吴健说,由学校研发室牵头,开展课程交流,教师成为课程志愿者,不同学科的教师结成学习的共同体、教育的共同体,组团备课、上课,从中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成长。此外,“地缘课程”还丰富了学校的评价方式,连续几年,学校的低年级学业展示都以地域为主题。
吴健表示,2009年,地域资源还只是特色课程的依托。而到了2021年,学校已经开始主动营建“地缘课程”。“地缘课程”不再是一门课,而是学校对于课程的态度和情怀。未来,黑芝麻胡同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将抓住地缘特色,发展地缘课程,努力培养会学习、能自主、爱生活、敢创造的国际化人才。
(责任编辑:张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