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1-11-11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曾被评为“首都文明校园”。
近年来,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结合学校实际,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使命初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纳入学校总体建设布局,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干部党员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起新时代学校发展的精神坐标。
突出党建主导,引领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突出党建主导,引领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
创新志学党建,突出思想引领
学校不断探索党建新途径、新办法、新载体,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学校志学党建是在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和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学校建设过程中孕育而生的,引领党员、教师学生系统学习认识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和实践,共同为中国梦奋斗。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多年来形成党建互联网、志学文本、文化环境、主题教育和现场体验等“五位一体”学习平台;创新开展支部微展示、书记(干部)微党课、党员微故事、教师微宣讲、榜样微视频“五微”学习行动;探索微信学习圈、微博学习站、微盘(光盘)学习库等“三微”学习智库;丰富教育活动形式,开展“传承红色基因”革命传统教育、“身边党员榜样”先进典型教育、“红色沃土”学生党校教育,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在育己育人的全过程中。
发挥引领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在学校一体化管体改革、中高考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等重难点工作中党员干部冲在前面、干在前面,形成良好的带动氛围。以“三个一”为目标,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履职尽责,敬业修德,开拓创新。强化党员意识,严守师德规范,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勇当先锋。自觉做“四有好老师”,争当优秀引路人。学校党员积极落实校内服务师生机制和 “双报到”工作,参加志愿服务,参与国家重大活动安保执勤和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为社区和身边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突出价值观导向,彰显精神文明建设核心内涵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突出价值观导向,彰显精神文明建设核心内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引领师生坚守价值理想、守护精神家园,在教职工和学生中大力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宪法法规教育、师德师风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身边榜样教育、廉洁警示教育、青春贡献祖国“五四”主题教育、“我与新时代共成长”开学典礼等等,积极开展道德讲堂、专家讲座、名人讲堂、体验式学习等,精心设计课程,更好地促进了教职工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改革意识进一步强化,优良作风进一步发扬,履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增强教师的国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在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依托
学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思想教育模式,实施班级组导师制,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思想引领和教育服务;发挥课堂主渠道教育优势,创新实施“大思政课”教育,不同学段同上一节思政课,在同一教育主题下,形成学段教育的不同侧重,突出针对性。不断固化教育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班队会课、升旗仪式等教育阵地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人文素养、科技创新、学校精神、行为养成等系统教育,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用文明的风尚引领人、用高尚的行动浸润人,全力营造一个能量场,让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突出创建特色,形成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突出创建特色,形成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持续开展教师职业发展月
学校坚持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全面发展的教师发展理念,通过教师职业发展月着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塑造教师良好形象,激励全体教师做四有好老师、争当优秀引路人。教师职业发展月已连续举办十六届,一年一个主题,教师们在职业发展月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中,不断磨砺教学技能,展现专业品质,培育职业精神,用自信和智慧将教育之梦深深植根内心,提升职业精神,实现专业成长。
丰富发现之旅德育课程,形成成长育人体系
学校构建以“成长”为主题,以“任敢教育”为特色的德育体系,强调把成长权利还给学生,提倡校园生活的自主管理,鼓励学生“明晰责任、敢于担当”,培养了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勇气毅力。持续开展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合唱节、心理健康节等发现之旅课程,让学生学会用发现的眼睛探索世界,不断提高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在发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品德和科学知识认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