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密云区文明办
时间:2021-12-15在密云区第三小学五年级(6)班的数学课堂上,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张关于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图形展示卷,教师翟乐走到学生中间,用实物展示、PPT课件等丰富的教学形式,将课程难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们畅游在组合图形的世界里。翟乐通过设问、反问的方式,让学生们依靠自身的理解,积极表达分享和掌握学习内容。学生丁安芃说:“随着年级越来越高,学习的数学知识难度越来越大,但翟老师就像会变戏法一样,总能用很简单的方法帮助我们把新知识‘夯牢’。”
在“双减”政策落地前,密云区第三小学践行“主动性、互动性、生动性”三动课堂教育教学,课前,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自学。课上,学生交流学习结果,教师倾听确定学习重点,进行指导、点投、评价、提升。采用“递进式版块学习”教学模式,学生在“情境、交流、展示和反思”中,收获知识与方法,训练思维与能力,逐渐形成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文化。现如今,结合“双减”政策的落地,在“三动”课堂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班级自身情况,推行大单元集体备课模式,整体教研组共同探讨,共同备课,全面了解年级学生整体情况,进而在备课环节做足功课,教师们进行知识分析为抓手的课堂教学备课形式,以教师的深度思考带动学生的深度学习。同时,在备课的过程当中,细化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表现,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在三年级(1)班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4人为一组,讨论课文内容。提起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教师高小娜告诉记者,语文学科要注重事实性、概念性、方法性、价值性,从这四个层面达到加强文本分析。这其中,很多理解性的内容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探讨,从而深化课文内涵。不仅课堂上组队探讨,在课后,老师也会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记录下来,让学生们扮演小导游,为父母介绍祖国的人文地理知识,使学生们领悟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
据了解,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深化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全体老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密云区第三小学在课程设置以及课程规划上,把学生从“课堂上被动地听老师讲,课堂外埋头于书本,专心做大量与实际生活严重脱离的练习”中摆脱出来,从过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还给他们应有的自由时空,快乐健康地度过青少年时期,让他们睁开眼睛看自然界、看社会、看生活。
在密云区第三中学朱婕老师的英语课堂上,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的嘴就“没闲着”。提起这个,朱婕的眼睛笑成了小月牙。她告诉记者,初中教学既要向考试看齐,也要向学生综合能力看齐,英语学科作为语言类学科,如何有趣地吸收是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双减”政策落地后,家长们的担心、学生们的焦急,朱婕都看在眼里。她把英语课本仔细研磨,深度挖掘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跳出文本,思考“双减”政策下,学生如何更有意义地利用所学内容充实自己的生活。理清教学环节,层层展开,引导学生由深度阅读教材文本延伸到相关拓展阅读,通过读前、读中、读后精心设计的练习,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英文词汇掌握及阅读素养。
在初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上,密云区第三中学学生胡洽闻正在为同学们讲解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光荣的一生。教师张一说:“每节道法课前,都有实时播报的环节,学生们会根据当前的热点时事,准备三五分钟的演讲。这样的环节,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将正确的价值观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王之浩告诉记者,现在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在教室里,生物教师会带我们去菜地,感受作物的生长;道德与法治教师会播放爱国主题的电影,让同学们感受家国情怀……课堂生动了,学生的头脑才会跟着动起来。
密云区第三中学针对“双减”政策,针对中考,制订了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以教研组备课为引导,以老教师带新教师为依托,全力为学生们打造鲜活课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吃得饱。全校教师深挖“双减”内涵,“双减”不是减学,“双减”不减责任、不减成长,而是打造高效、高质、高能的课堂教学。
向45分钟要质量,是每一名密云区第三中学教师的职业信仰。话虽朴素,却掷地有声。如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依然是一个热点话题,这并不意味着过去的教学没有质量或者质量普遍不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质量”两字的内涵丰富了,不断更新的质量观促使学校持续关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责任编辑:边玮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