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通州区文明办
时间:2022-01-26近日,北京市通州区举行“落实‘双减’德育同行”——2021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德育“思·享”会,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共创文明校园。全区小学干部教师及学生家长线上参加活动。
学生们才艺展示现场
会上,来自宋庄镇中心小学、马驹桥镇中心小学、芙蓉小学、漷县镇中心小学、潞苑小学、贡院小学、北京小学通州分校、运河中学附属小学、研修中心实验学校的教师代表,分享了各自学校探索家风建设、“家校成长课堂”平台建设以及家访制度建设的做法,讲述了自己的育人故事。
随后,与会领导为通州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颁发“第三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最佳示范案例奖。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蔺秀云教授作题为《做落实“双减”的阳光教师》的主题报告。
做落实“双减”的阳光教师
活动现场,一部专题片《“双减”政策落地,教育回归初心》全面展示了通州区在落实“双减”工作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据了解,“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通州区教委按照中央、北京市关于“双减”工作各项要求,坚持“校外治理、校内保障、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着力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活动现场合影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区教委聚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初步构建了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搭建完成集教学、教研、科研、资源共享于一体的“ETC”数据云平台。建设“空中课堂”“双师课堂”“融合课堂”,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同时,将 “五项管理”制度与“双减”同步实施、一体推进,科学设计作业,建立小学学科作业班级统筹公开和总量控制制度,分层布置作业,聚焦作业质量,摒弃繁重的无效作业。
开展养成教育
区、校牢牢把握新学期习惯养成的有利契机,探索新生导师制,实施五彩习惯养成计划,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构建全学段、全学科、全员习惯养成教育的通州模式,通过五彩好习惯赋能小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做好课后服务
全区各小学扎实推进课后服务工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项目和内容。教师结合兴趣专长主动承担课后服务工作、开发课程资源,特级教师、市区骨干、学带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学校按需聘请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面向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分层开展好课后服务。目前,全区义务教育学校课业答疑辅导安排实现100%,课后服务阶段开设科技、美术、体育、劳技等综合素质拓展类活动项目2000多个。多元菜单式项目极大丰富了课后服务供给。
开展心育行动
通州区积极落实“五个一”,即建立区级心理课程资源包、对全区德育干部、心理教师、班主任进行一次心理教育培训,面向全体教师组织一次心理讲座,召开一次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开展一次家庭心理教育指导,促进“双减”工作落地。
家校社聚合力
学校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育人作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协同推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双减”落实体系。完善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推动家长教师协会建设,依托家长学校等组织,加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丰富指导服务内容。依托“互联网+”等推进网上家长“双减”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网上家长学校课程体系,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QQ空间、家长微信群等,推送养成教育经验、课程、案例、小视频等,通过大数据实时掌握阅读量、点击率,为不同学段学生家长提供教育服务需求。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沙龙等线上、线下活动,指导家长做好“双减”中的加减法。校社联动是共育共建的源泉,为“双减”助力。学生们走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开展实践活动。社区人员来到学校,为学生带来讲座、培训,在联动中学生受益良多。
未来,通州区教委将继续引领全区各校,坚持五育并举,立足校内提质增效,贯彻市教委关于“加强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总要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携手同行,办好人民满意的副中心教育,为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贡献教育力量。
(责任编辑:王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