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未成年人教育

东城区推动“双减”再上新台阶

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2-03-04

  “双”下的第一个寒假画上了句号,孩子们回归校园生活。如何真正让“减负增质增效”在学校落地?新学期,东城区各学校纷纷聚焦“双”推进“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打造课堂教学新模式、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发挥家校社力量协同育人……一系列“小目标”在东城各校落地,教师们纷纷“出招”,全力推动“双”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上好一节课”,为课堂增质增效 

  在第一学期,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成立了“深耕课堂 探索规律 为标 双减双升”项目组,初三、高三年级率先垂范,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新学期,“如何上好一节课?”针对这一问题,项目组教师已经有了为课堂增质增效的“小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需要深入探析文本,促进深度阅读。初三语文教师李赞说:“就‘双减’而言,分层设计作业,强化学习成果尤为重要。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说,在信息技术加持下,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突破传统课堂的桎梏。”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三数学教师萌萌探索出通过设计问题串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她说:“通过设计问题串来进行教学,不但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把综合题的每一问拆分,精细选题,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有的可回答,有的可解决。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师的单打独斗,变成师生、学生间的互助共享。从‘追求对’到‘不怕’,一个允许‘出错’的课堂,才使学生愿意发声并能解决问题,收获成长。” 

  初三英语教师谢曜先说:“新学期,应该对学生进行学科内容的深化与梳理,学科素养的落实与发展,应试备考的指导与实践。在教学理念上,从学科育人转向课程育人;在教学目标上,从知识获得转向素养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在教学方式上,从认真倾听转向深度互动和启发探究。” 

  该校校长贾春杨说:“落实‘双减’工作,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老师们需要通过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开展知行课程,增效提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确保学生学会、学、学好。” 

  深化“3+X”课堂教学模式,让“减负增”落地 

  本学期,北京市前门小学将继续推动“3+X”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3+X’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优化作业管理的有效落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让课堂教学创新引领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质量提升、让丰富教学活动助力质量提升,从而全面促进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做到‘减负增’。”该校教学副校长赵连杰说。 

  如何真正让“减负增”在学校落地?该校教师陈佳认为,观念的改变是根本,课堂的变革势在必行,基于学情的作业设计是关键。她说:“唯有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学生的能力才会不断提升。” 

  教师赵京说:“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在课堂上下功夫。靠的是每一天每一节踏踏实实的家常课。家常课的功效不在于一节课,而在于每一节课。” 

  协同家校社力量,共同做好育人工作 

  “双”下,家长和孩子有了更多学习之外的“亲子时间”。北京市前门小学教师吴启明认为,家长要善于运用这些时间,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亲子关系、塑造坚韧性格,让孩子在多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北京市前门小学教师李慧说:“校内外双向合作才能确保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强化教育人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确保学生在学校内学会、学、学好。” 

  新学期伊始,“北京市文汇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中心”正式启动。在未来的工作中,文汇中小学将进一步协同家校社力量,开展育人工作,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此外,本学期,学校还将依托建校25周年契机及教育信息化技术,组建文汇教学资源库,成立各学科骨干教师核心组,选本学科的优秀教学案例、视频、课件、习题,整合到文汇教学资源库中,实现智慧共享。 

(责任编辑:王健恩)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