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未成年人教育

西城: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北京雷锋小学走过20年(图)

来源:西城区文明办

时间:2010-03-08

同学们在雷锋墓前献花

与听障儿童开展“读一本好书,交一个朋友”活动

学雷锋展室的小讲解员为参观的客人讲解

  北京雷锋小学原名双寺小学,位于旧鼓楼大街西绦胡同内,1990年3月5日,被市政府、市教育局(市教委)正式命名为北京雷锋小学。该校也是全国第一所雷锋生前没有来过却以“雷锋”的名字作为校名的学校。3月5日,是学雷锋日,雷锋小学迎来了命名纪念日。

  学雷锋展室的小讲解员为参观的客人讲解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北京雷锋小学正式命名20年来,在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基础上,不断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雷锋精神更加立体丰满。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初步形成“以校为本,深化特色,质量至上,师生双赢”的发展目标。把雷锋精神作为校魂,树立以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宗旨,提出:教师像雷锋那样敬业爱岗,学生像雷锋那样做人成才。

  坚定方向学雷锋

  开展学习雷锋活动,选准起点非常重要,选准起点等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选定了正确的方向。学校认识到,学习雷锋不是简单的助人为乐,必须抓住胸怀祖国、自律自强、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助人为乐、艰苦朴素、合作乐群的实质,才能保证学雷锋教育深入持久的进行。

  作为西城区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建有“学雷锋展室”,展室分为雷锋事迹说明和学校学雷锋历史两部分内容。室内还陈列了1980年雷锋班战士用卖废品积攒下来的钱买来的红布,利用工作之余为学校优秀中队绣制的“雷锋中队队旗”以及雷锋班历任班长为学校的题词。

  新生入学第一件事就是参观学校展室,认识雷锋,了解学校学雷锋历史,使刚刚踏入学校的新生能体验到作为雷锋小学一员的自豪感。2003年学校成立“雷锋展室讲解团”,消息一经传开,前来报名的孩子络绎不绝,最小的报名者正上二年级,毕业班的孩子也积极报名。从2003年至今,讲解团的团员们为近万名来自各地的参观者讲解。他们在传播雷锋精神的同时,自己也深受教育和鼓舞。

  雷锋教育进课堂

  学校认为,学习雷锋的重点就是教育学生像雷锋那样做人成才。学雷锋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应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学校常年开展学雷锋教育积累了丰厚的教育资源。为深化特色,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开展学雷锋教育中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区分层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组织全校教师研讨创编校本教材《雷锋精神--代代相传》(低、中、高三册),首次把学雷锋教育引入课堂,由专人授课。

  学校还把校本课程纳入课时,由专人授课。教材分“雷锋的美德”、“身边的楷模”、“我们的行动”上中下三篇,体例上分为前言、故事、思考与实践、结束语四部分,几乎每个故事结束后都安排了实践活动。最后,针对书中雷锋的美德设计学生综合评价,作为学习实践的检验。在教学中,教师采用“讲雷锋故事--身边事迹介绍--实践体验”的模式,用雷锋故事、身边同学、老师的事迹教育学生,然后在班队活动、各课学习中进行体验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向“时代雷锋”学习

  雷锋精神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时代楷模”、“身边榜样”就是活的雷锋,他们使雷锋的形象更加直观、生动,使雷锋精神不断融汇和植入新的时代内容。学校先后聘请著名作家冰心,高玉宝,讲演艺术家孙敬修,老将军孙毅,罗瑞卿夫人郝治平,董存瑞的战友郅顺义等担任校外辅导员;邀请高玉宝、乔安山、李素丽、奥运火炬手沈崇燕、“首都的士英雄”于志泉等新老学雷锋代表人物走进校园,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学校每年评选“雷锋奖”教师,雷锋中队从学生中评选“我身边的道德榜样”,使学生了解到雷锋精神与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美德一脉相承,是中华文化、革命传统、现实生活中的善与美的继承与发展。

  长期以来,雷锋小学坚持把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作为学雷锋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创编《学雷锋、迎奥运、文明礼仪益智棋》,将雷锋精神、礼仪常规、奥运知识融汇其中;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倡议“做北京奥运的微笑天使,做首都少年的文明先锋”;寻找文明出行的北京人活动,用手中的相机、DV拍摄下备战奥运期间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瞬间……校园内外,队员们犹如文明的使者,往来于校园,穿梭于街巷,从中体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

  在向“时代楷模”学习的同时,学校始终认定抚顺雷锋班是师生学雷锋的不竭动力。从1973年与雷锋班建立联系以来,学校定期与雷锋班交流学雷锋的经验,请雷锋班“充电”、“供氧”。学校历届学生始终保持着和雷锋班通信的习惯,能够收到雷锋班叔叔的来信,对孩子们是莫大的鼓励。每年3月5日,当雷锋班长来校为雷锋中队传递“三件宝”(雷锋中队队旗,续写雷锋日记,象征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模型)时,同学们高兴得就像过节一样。每年暑假,学生们都会给雷锋班的叔叔们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幸亲自去抚顺雷锋班是全体学生的向往,学校会组织当年获得学雷锋最高奖励的学生代表前往抚顺雷锋班。

  全校师生持之以恒学习雷锋的精神得到雷锋班全体战士的一致肯定,认为“北京雷锋小学学雷锋,路走得正,步迈得稳、心最诚!”

  老师要像雷锋一样爱岗敬业

  只有使雷锋的形象体现在教师身上,才可能使雷锋精神扎根在学生心上。

  长期以来,雷锋小学的老师们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雷锋小学工作35年的马宝华老师已记不清教过多少学生,但他始终抱着“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的信念。在长期从事高年级数学教学时,每天马宝华老师都把有错题学生的学号写在黑板上,养成有错必改的学习习惯,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其实这也是在提醒他自己,不要丢掉一个孩子,不让一个学生带着问题回家。随着年龄的增长,马老师视力急剧下降,每天拿着放大镜一本一本地批改作业,在这种情况下,马老师依然使所教班级的整体水平达到优秀。学校照顾马老师,让他改教科学课。他没有丝毫懈怠,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每年“我心中好老师”评选,马宝华老师都会以高票当选,更在学生自发组织的“十最”老师评选中被评为“最博学老师”。马老师说:我离不开学生,离开学生我将一无所有。

  像雷锋那样做人是雷锋小学每位教师的努力方向。所有认识王桂田老师的人都会用“踏实”这个词来评价她。平日里不善言谈的她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特有的教育管理模式。王老师所带任何班级都以班风正、成绩优著称。学校要给王老师开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被她多次拒绝,她说自己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特别之处,只觉得教师要把学生塑造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

  走进雷锋小学,走入老师们之中,你会看到:老师们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视为自己的亲人;为生活困难的孩子的买来新衣服;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补课;把家长外出的孩子带回家中……这一幅幅场景感染着每一个孩子,感动着每一位家长,让他们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延续。

  校园内外人人争当“小雷锋”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雷锋小学的同学们在每天的行动中、感悟中、体验中、实践中受到雷锋精神潜移默化的教育,人人争当“小雷锋”:以学习为乐的“小博士”,掌管班级钥匙尽职尽责的“小门官”,每天升降国旗的“小卫士”……

  校园里,四年级(一)班的同学来到一年级搞卫生、出版报;五年级(一)班的同学每个周末都会擦拭摆在门厅正中的白色雷锋像,并为雷锋叔叔戴上已经洗得干干净净、熨烫得平平整整的红领巾;六年级的同学们每天利用课间十分钟时间由专人负责捡拾教学楼里的废纸,保证环境清洁;还有同学帮助身体残疾的同学上学。

  校园外,学生们用自己的文明言行影响身边人。赵萌、张瀛心两位同学三年坚持为六十路公交车站文明乘车监督员送水的事迹,作为典型事例在区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展示会上由区文明监督员进行宣讲。在她俩的带动下学校与西城文明监督员大队建立了共建关系,并一直坚持联手开展活动。

  2009年5月,当得知“西城公益”人物于志泉患癌症的消息后,雷锋中队的少先队员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呼吁各中队成立“红领巾绿色爱心银行”,并举行义卖活动用募集到的善款救助于志泉。义卖现场,这位长期与病魔作斗争,有泪不轻弹的首都的士英雄激动不己,紧紧地搂住了为他送上捐款箱的孩子们。“我已经得到了许多社会好心人的帮助,这笔钱还是请同学们拿去帮助更多需要关心的人吧。”英模的言行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榜样的作用,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存在。

  20年来,雷锋小学坚持长期学雷锋的事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首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市星星火炬奖、少先队特色工作示范校、活动课程市级优秀实验校、西城区实施素质教育全面督导优类校等。

  “雷锋”也从小学走向世界。学校接待了来自美国ABC、日本富士电视台等多家国外电视台、电台、报刊记者采访。

  面对荣誉,校长郝雅玲表示,这是全社会对学校一直以来以雷锋精神为立校之本,形成学校鲜明教育特色的充分肯定。学校将坚定不移地沿着学雷锋之路走下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家庭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建设人文北京贡献自己的力量。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