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未成年人教育

通州区2019暑期“玉桥好少年”——参观熊氏珐琅 读懂非遗之美 体验非遗魅力

来源:通州区文明办

时间:2019-08-21

  为传播非遗优秀文化,弘扬工匠精神,近日,玉桥街道组织25名“玉桥好少年”与家长一同前往熊氏珐琅,参观掐丝珐琅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工艺,体验非遗魅力。

  “熊氏珐琅”是北京地区一家珐琅艺术品的家族企业(第三代传人熊松涛),身为一个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工厂。将其独特的珐琅工艺融入品牌的创作热情与成果之中,使“熊氏珐琅”成为中国一家及展示珐琅作品、传播珐琅文化、再现珐琅工艺的专业工作室,也是一家以高级定制概念为客户服务的珐琅工作室,其作品包括了高级手表表盘、各类珐琅首饰和把玩观赏的物件。

  中国的珐琅工艺始于元朝时期,却盛行于明代的景泰年间,当时因为用蓝色比较多,所以那时候的珐琅就被叫做了“景泰蓝”。珐琅工艺中的“掐丝珐琅”,就是指景泰蓝。

  一走进展厅,就被一个个精美的景泰蓝工艺品吸引住。在徐思庆老师的带领参观下,孩子们认真听着制作景泰蓝的五大步骤: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和镀金。从金银铜的金属板,做成形状焊接在一起,将青金、松石、玛瑙、绿松石等这些石头打磨成很细很细的粉末之后再熔炼成珐琅的原料,到用滴管点蓝,铲平,在750℃-850℃度进行多次烧制,最终成为成品,一共需要38道工序。不管哪一步错了,都会影响整体效果,废品率极高。随后,徐老师向好少年们提出五个相关问题,大家踊跃参与,答对者获得一件精美小礼品。

  “快来看,这个石榴和桃长在一颗树上,跟真的一样,真看好。”在展示台前,一个孩子跟家长说道。“那么精致,太逼真了。”家长们也纷纷赞叹一件件艺术品。孩子们看得特别感兴趣,不时跟徐老师对形状制作、作品由来等进行交流,并用手机拍照记录。

  参观后,孩子们已经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要参与到点蓝的制作工序中。现场每四人为一组,用滴管在铜胎上体验点蓝。由熊松涛的妹妹熊颐老师耐心地给孩子们做指导:“换颜色要用清水涮干净滴管,再上色”。

  熊颐老师告诉记者,1969年建厂,九几年的时候,厂里有700多人,现在只有几十人。因为做起来比较枯燥,也特别耗时耗力。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没有一颗踏实的心想做,真的很难。平时会组织一些学习活动,很多小朋友都有兴趣学习,现场给妈妈做一个吊坠,特别高兴,希望有更多地年轻人来学习。

  通过本次带领好少年走进“熊氏珐琅”手工工坊、欣赏珐琅艺术展品,使好少年更进一步地了解家乡非遗文化,对非遗精神的发展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甄珍)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