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兴区文明办
时间:2021-09-08为实现“健全社区协商机制、扩宽社区协商渠道、创新社区协商形式、提升社区协商实效”的功能定位,深化“党建引领、社区主导、区域协商、化简为繁、居民自治、多方参与、和谐共生、共治共享”的工作理念,大兴区礼贤镇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拉家常”议事会机制,全面启动九个试点村(社区)的“拉家常”议事工作,结合实际积极探索“12345”工作法,为“议事路”保驾护航。
搭建“1”个平台
大事小情“议事”解决
构建“拉家常”议事会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健全镇、村(社区)、小组(楼门)三级“拉家常”议事协商平台,结合网格化管理,主动了解民意,最大限度汇集民意,迅速响应群众诉求。在各村组建村(社区)两委、包村干部、网格员等各方人员组成的“拉家常”议事会,在遇到“急难险重”事项时,村(社区)党组织牵头与利益相关方组成专项议事会,实现大事小情“议事”内解决。
把握“2”个抓手
向前一步向前伸手
第一手抓思想,思想向前一步。加大“拉家常”议事会品牌推广,依托典型案例、榜样人物选树活动,让“拉家常”品牌深入人心,让“拉家常”议事会成为群众主诉口,成为村民身边的“12345”。
第二手抓行动,主动向前伸手。积极探索“每周一议”形式,对疫情防控、垃圾分类、创城创卫等重点工作中的群众诉求做到提前预判、提前处置、提前化解,使得“拉家常”议事会成为“诉源治理”的有效路径。
紧盯“3”个标准
以点带面标本兼治
充分发挥各村党支部的主体责任,村书记要负起主要责任、主动上手,上门入户,争取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同时充分发挥议事场地不限、议事方式灵活、议事流程简洁的特点,将“拉家常”建立在客厅、村口、楼门中,以定期例会、专项议事、聊天唠嗑等多种方式开展基层协商工作,议事会对群众诉求要举一反三、以点带面、深刻剖析问题根源,着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事情不用打‘12345’,直接微信上跟村‘两委’说就行,不用等好几天,上午说完中午就来了解,下午就解决了!”东梁各庄村村民王建国说。
围绕“4”个问题
排查摸底化解纠纷
依托礼贤镇网格化管理工作,收集问题分门别类,强化议事会事前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建立镇、村二级微信群,形成一个覆盖面广、传递迅速、双向对流的信息传递网络,建立“议事员+单元长+楼长”巡查机制,开展人对人、面对面、逐栋逐户的排查摸底,及时掌握各类矛盾隐患信息。
推行“5+X”调处方法,即民政科、司法所、派出所、接诉即办、信访办五个职能部门与矛盾纠纷涉及的相关村(社区)议事会成员,发挥组织领导力量、专业调解力量、社会调解力量的各方优势,全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同时落实“三个一”应急处置机制,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妥善处理、第一时间请示报告。
实现“5”个目标
排忧解难走在路上
一是实现民事民说。大家的事大家商量,常来常往,源头排查,就地解决。二是实现民事民议。议事厅定期开展议事活动,发挥群众自治力量,议出“烦难愁盼”,议出幸福生活。三是实现民事民理。围绕社区更新、环境优化、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等方面,汇民智、聚民力、谋发展。四是实现民事民解。发挥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平台和“吹哨报到”机制,聚焦群众关心的重难点问题,实现未诉先办、化解矛盾、应急处置、为民解难。五是实现民事民评。建立物业管理、实事办理、社区治理等方面工作的评价机制,实现群众实时监督、评议、反馈,形成诉求表达—协商办理—效果反馈的良性循环。
“目前,九个试点村(社区)通过‘12345’工作法,解决问题45件,‘12345’议事工作模式已初步形成。下一步,礼贤镇将通过‘12345’工作法不断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把对村(社区)事务并不关心的居民之间的‘机械团结’转变为大家共同参与村(社区)事务、共同协商的居民之间的‘有机团结’,共同朝着镇域建设目标努力,建立成真正意义上村民自治、社区共治的格局,让‘议事路’行稳致远。”礼贤镇党委书记张斌表示。
(责任编辑:边玮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