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兴区文明办
时间:2021-09-10随着大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社区服务水平提高的期望也在日益增长。大兴区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重要指示精神,在社会建设领域推动“大兴社区复兴计划”,这其中,“拉家常”就是基层治理最有力的抓手之一。
大兴区“拉家常”议事会坚持“议事在基层、治理在基层、解难在基层”原则,树立党建引领、社区主导、区域协商、居民自治、多方参与、和谐共生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小事不出楼门、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镇街”的“参与型”社区协商治理模式。
一年多来,大兴区依托“拉家常”议事会,着力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集民生热点,解决了一批居民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搭建平台
完善机制 构建诉求解决闭环
“拉家常”议事会工作开展以来,区级成立领导小组,先后研究制定“拉家常”议事会工作机制、三年工作意见、区直部门试点融合制度、品牌推广任务清单、宣传月工作方案等7个文件,不断强化顶层设计。
逐步完善工作体系
强化镇街党(工)委主导地位,建立“镇街-社区(村)-楼门(院)”三级工作体系,社区(村)成立不同形式的“拉家常”议事会小组,制定议事会规则,建立议事台账,解决群众关切的环境卫生、公共秩序、用水用电等共性问题。落实楼门长负责制,发挥楼门长地熟、人熟、行动快、效果好优势,为居民建立起遛个弯儿、聚个齐儿、侃个山儿就能解决身边事、社区事的议事平台。
持续创新治理载体
“拉家常”议事会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载体,在社区党组织主导下,以居民关注、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充分运用“吹哨报到”机制,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与区委政法委、区城指中心、区信访办等部门联动,与社会力量共同发力,解决居民诉求、参与社区治理。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建立起“问题发现”“议事发起”“议事解决”“管理考核”四大机制,构筑居民诉求解决闭环。
问题发现机制即楼门长、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社区党员、志愿者、群众和社会组织,采取主动巡查、入户走访、串门聊天等形式,及时发现社区矛盾纠纷、治安防范隐患等问题,广泛征集居民关于社区建设、社区治理意见建议,汇总后向社区居委会反馈。
议事发起机制即建立“自下而上”居民议事会议发起机制,形成“居民喊话-楼门开会-多方协商-即时解决-确有需要-逐级上报”会议发起模式,由社区居委会根据居民诉求及时召集楼门长、物业公司、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等共同协商,拓宽居民诉求表达渠道。
议事解决机制即细化问题解决方案,对楼门乱堆乱放、小广告清理、邻里矛盾等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利用“拉家常”议事会第一时间解决。对暂不能解决的事项,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召开居民会议进行讨论决策。其中,涉及社区事务的由社区居委会或委托社会力量进行组织实施,涉及政府公共服务事项的提交镇街或相关职能部门研究落实。
管理考核机制即“拉家常”议事会以楼门为基层治理最小网格单元,议事场所统一挂牌,公示楼门长职责,协助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并接受居民评议监督。
打造镇街特色品牌
在“拉家常”的推广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镇街一品牌”的工作格局,比如,林校路街道着力打造拉家常“五邻”品牌,即:邻里盼,党建引领“惠邻”;邻里商,规范议事“聚邻”;邻里笑,多彩活动“乐邻”;邻里帮,志愿服务“助邻”;邻里善,以文化人“睦邻”;观音寺街道打造“观民音”品牌,强调拉进社区干部和居民的距离,主动倾听民意;高米店街道在深入分析社区人口结构、居民构成、环境设施等特质的基础上,形成了“店小二”品牌,走群众路线,以更贴近居民的立场和视角、更诚恳的态度,提供更优质的社区服务。
伴随机制的完善,大兴区进一步拓宽协商渠道、创新协商形式、提升协商实效,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达到“凝集力量,培养意识,提升能力”效果。
为民服务
接诉即办 即时回应居民诉求
近年来,北京市以“接诉即办”为抓手,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拉家常”议事会成为落实“接诉即办”的有效手段。不论是来自12345热线,还是通过多方途径反映到议事会、社区(村)、街道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需求,都能依托“拉家常”议事会三级工作体系,第一时间得到响应,发起议事会,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
“路灯亮啦,我们这心也算是敞亮了。”这是居民在一次“接诉即办”后发出的感慨。2021年初,天宫院街道集中梳理分析群众诉求,针对“路灯缺失”的共性问题,通过“吹哨报到”机制,协调区交通指挥办、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专题会。经三方协商,最终明确解决方案,由街道主责,将京开高速六环路至魏永路路段桥下3个涵洞路灯安装提上日程,并启动专题议事机制。
“涵洞亮灯”作为周边居民最关心的事儿,听说安装在即,居民们都想项表达自己的建议。为了能把事儿办到居民心坎上,天宫院街道邀请周边居民及反映问题当事人,与相关工作负责人齐聚一堂,召开“拉家常”议事会协商,一起确定了6个安装点位。通过议事会,真正让居民感受到自己是社区的“主人”,提升了归属感和幸福感。
让民做主
主动治理 集中破解民生难题
“拉家常”议事会机制,力求“遇事则商,遇事则叙”,实现群众的智慧解决群众的问题,引导居民行使社区主人的权利,充分参与社区治理,发挥“调解器”和“减压阀”的作用,有效推进社区和谐稳定。大兴区依托“拉家常”议事会平台,在主动治理方面不断发力,政府部门在疏解整治促提升、街区更新、背街小巷整治、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便民服务网点设置、公共服务空间提升、停车管理等领域,主动倾听民意,梳理群众需求,做到凝民心聚民力汇民智,形成社区治理合力,落实各项民生工程。
在清源街道,大到小区怎么改造,小到垃圾桶搁哪儿,啥都能聊。社区利用“拉家常”议事会机制主动发力,解决居民的生活难题。今年,枣园社区启动44栋楼整体焕新工程,社区主动召开议事会,广泛听取民意,设计单位分单元、分楼进行了两轮议事,改造细节和居民一一商议,50余位居民参加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拉家常”议事会。设计施工人员收集整理居民意见,精准制定改造方案,让民意实实在在落地。
此外,今年我区着力推进老旧小区电网配电设施改造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社区内线设施具体改什么、应该怎么改都是问题。大兴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组织力量提前开展实地调研,利用“拉家常”议事会提前征集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快进程、保证安全,期间主动了解居民诉求,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减少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总施工面积达到313万平方米,共改造了463栋居民楼,改善3万余户居民用电条件,让百姓用上安全电、放心电。
由民做主
未诉先办 集中力量溯源治理
“拉家常”议事会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作用,将治理重心进一步向社区下移,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凝聚各方力量,形成社区治理合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拉家常”了解民情民意,将群众提出的老旧小区改造、“两灯”、公厕管理等民生问题纳入政府实事,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今年以来大兴区万人诉求比始终保持全市最低。
林校路街道结合居民诉求分析,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提前规划、向前一步、多措并举,主动问需于民,梳理形成需求台账,把“问题清单”变为“幸福账单”。街道各社区利用宣传手册、宣传展板、居民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宣传老旧小区改造的项目依据、改造目的、整治范围、改造内容和居民配合事项。通过广泛宣传,解答居民疑问,消除顾虑,为后期改造施工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充分发挥“拉家常”议事会平台作用,广泛发动居民填写《林校路街道“十四五”期间老旧小区改造自下而上征求业主意见问卷》,将居民们的需求、问题逐一“打包”。各社区组织工作人员、志愿者统一上门入户,对老旧小区“改什么”“怎么改”“谁出钱”“如何管”等政策性内容进行宣传。通过上门入户,把政策带进居民家中的同时,征求居民们的意见及建议,使居民知晓街道对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的决心和力度,号召居民履行自身义务,支持改造和管理,维护共同家园。
共治共享
广泛动员 凝聚社区治理合力
“拉家常”议事会充分发挥社区居民自治作用,鼓励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
榆垡镇空港新苑六里社区利用“拉家常”议事会听取民意心声,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服务,居民反响热烈,踊跃参加,社区趁热打铁,整合各方力量成立社区“帮帮团”,激发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在社区“拉家常”工作中,“帮帮团”成员为社区治理积极献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配合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安全巡查等多项服务。针对当前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帮帮团”成员再度上线“抗疫”,大家主动请缨,分片包干,挨家挨户开展入户摸排,协助社区开展核酸检测、防疫宣传。他们用实际行动在社区内传递着正能量,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不断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工作中,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清源街道清源西里社区是1994年建成的老旧小区,为了让大家尽快享受到乘坐电梯的便利,不少居民自发组织起来挨个上门入户,把“拉家常”议事会搬到家门口,面对面询问大家的安装意见。截至目前,部分楼门已成功动员,并筹备加装电梯。
下一步,大兴区将持续深化“拉家常”议事会工作机制,强化党建引领,抓好典型带动,健全工作机制,有效覆盖推广,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甄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