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文明创建

朝阳:小小斑马线 文明大窗口 让“礼让守序”理念深入人心

来源:朝阳区文明办

时间:2021-09-17

  现代人的一天是从衣食住行开始的,斑马线则是交通出行最常见的引导设施之一。斑马线的变迁,反映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

  斑马线——城市形象的文明线

  有据可考的斑马线也就是人行横道,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期。

  庞贝城街道上车马行人交叉行驶,交通堵塞和事故频发。人们便在人行道上砌起凸出路面的“跳石”,方便行人踩着安全通过。

  当交通素养没有达到一定的文明程度时,罗马人选择用“跳石”构成一道人工物理屏障。它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马车的通行速度,但却明确了行人的路权,从而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最初的斑马线“跳石”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跳石”已经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斑马线”的最基本作用:人车分流,顺畅交通,减少事故。

  汽车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出行方式和交通规则,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条斑马线随之应运而生了。

  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人用横格状人行横道线规定了行人横过街道只能走斑马线,汽车应自动减速缓行或停下,让行人安全通过。

  这时候的斑马线,既不影响车辆和行人的顺畅通行,又明确了双方的路权,展现出它在城市交通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利用和推广。

  1924年,当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铛铛车”在熙熙攘攘的前门大街穿行时,用大铜钉“钉”出来的两条宽度为6米左右的横线,就成了老北京最早的“斑马线”。

  北京的斑马线,最初长得并不像斑马。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人行横道线是用正方形白色石块或白漆画的菱形块,六七十年代改画为三角形,直到1978年全部换成两端画有白实线的“横格式”,人们俗称的“斑马线”第一次在北京街头亮相。

  北京斑马线的变化,体现了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理念的发展和进步。近年来,3D斑马线、“会说话会发光”的斑马线越来越多,科技和智能在城市交通系统的推广和普及,正是首善之区践行城市文明“以人为本”的体现。

  现代城市交通四通八达,斑马线的作用不言而喻。如今,北京路口的斑马线已做到“应划尽划”。有统计显示,如果把全北京的人行横道线连接起来,是中国国土东西长度的两倍还多!

  这长达11000公里的斑马线,是引导行人有序横过马路的安全线,是保护行人降低事故风险的生命线,更是折射着城市形象的文明线。

  礼让斑马线 文明在朝阳

  文明礼让斑马线,是朝阳各交通路口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不少路口设置了伸缩门,挂上了宣传标语,一些重点路口设置了电子宣传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语及宣传视频。

  工作日的早晚高峰,公共文明引导员和志愿者手持礼让小旗,配合交警一起对重要交通路口的行人、非机动车进行秩序文明引导。

  每个月的“排队日”和“让座日”,交警、交通协管员和志愿者在主要交通路口、路段,宣传礼让守序,纠正交通陋习。

  每逢公共文明引导日,“朝阳志愿蓝”与“朝阳柠檬黄”一起走上路口,引导行人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文明手册和宣传单页在街头发放向行人宣传,市民宣讲活动走进了社区、学校,让“礼让守序”理念深入人心。

  “文明驾车礼让行人”专项整治行动工作的不懈努力,带来的是朝阳交通出行的持续改观。

  不久前,北京217个路口的“电子警察”升级,开始记录机动车“遇行人通过人行横道未停车让行”的违法行为,凡被拍摄的车辆,司机将被处以罚款200元、记3分处罚。

  处罚只是手段,引导才是目的。斑马线前让一让,既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更是对法律的践行与恪守,也是传递爱心、温暖彼此的文明之举。

  需要注意的是,文明礼让是一种“互相成全”。车主与行人学会了换位思考,做到“车让人,人快走”,才能实现人车和谐互动,从而保障行人通行的安全,提高交通出行的顺畅,让斑马线变成真正的安全线。

  文明礼让斑马线,往小了说是交通出行要遵守的规则,往大了说是展示城市文明的一个窗口。一个自觉的行为,协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构建的是整个城市文明秩序。相信在大家的持续共同努力下,朝阳的文明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边玮暄)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