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1-09-18
近日,安定门顺城花园舞蹈队凭借参赛作品《书简舞》,在舞动北京群众广场舞蹈大赛上大放异彩,成功晋级区赛复赛评选。而在12年前,这支技惊四座的舞蹈队还只是个没有室内场地、没有活动经费、没有专业指导的舞蹈爱好者团体。从小广场到大舞台,安定门的这支舞蹈队整整走过了12年。
缘起:自编自舞的三姐妹“圈粉”北二环
2007年6月,家住北锣鼓巷社区的韩小梅刚刚退休,从忙碌的工作中突然清闲下来的她,总想着要找点事做充实一下生活。
“你们看那电视上的舞蹈多漂亮,要不咱一起跳舞去?”
“好呀好呀,我看北二环城市公园的环境正合适。”
“咱们跳舞得有个伴奏吧,我超爱《粉红色的回忆》。”
想到自己的两个亲姐妹,韩会元、韩桂芳也都已退休,韩小梅正想问问她们的想法,不想刚好激起了她们心中对舞蹈的向往。
一拍脑门想到的事,实际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这支舞蹈小队面临的,是没有场地、没有专业指导的困难。练舞的后勤工作由四人分工完成。
舞蹈队曾使用过的音响
韩小梅拿出自己的卡带机,自费购置了12盘伴奏卡带,没有舞蹈经验的她开始试着根据音乐的节奏设计舞蹈动作。
练舞过程中有些动作比较大,为防止误伤公园里玩耍的孩子们,韩桂芳负责秩序维持,引导小朋友们远离跳舞场地。韩会元对舞蹈动作的设计很有灵感和创造力,她协助完善舞蹈动作的设计。
当时还未退休的小妹韩小洁熟悉手机、电脑的相关操作,她利用闲暇时光帮着下载歌曲和教学视频,成为小队的“技术支持”。
舞蹈队曾用于下载歌曲的U盘
虽然只是初学,三姐妹每天都会前往北二环城市公园紧邻天仙庵的小广场上“比划比划”。
“我们自编的舞蹈,跳着跳着还真像那么回事了。”韩小梅说。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翩翩起舞,在三人的大胆摸索下,她们的舞蹈也越来越“像样”。
北二环公园遛弯的居民较多,舞蹈小队在他们中狠狠“圈粉”,不光有驻足围观的路人,更有不少舞蹈爱好者加入其中。
坚持:12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随着队员的增多,舞蹈小队继续用行动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当兴趣升华为追求时,则会带给人战胜困难的不竭动力。
“家里也有家务要做。但是舞蹈练习断了一天都会生疏,这使得我们每天的练舞时光都变得珍贵。”队长韩小梅介绍道。
一场大雪后,队长韩小梅见到外边银装素裹,心想肯定是跳不成舞了。没想到队员米国红、汪雪芳主动上门来找她拿机器。队员们蹚着雪水、趿拉着半湿的鞋袜,前往小广场向保洁人员借来笤帚清扫出一块空地再继续练习,像极了在冰雪中起舞的精灵。
临近比赛,队员高志军因为摔跤骨折,腿上打了石膏。在家歇了半个月的她憋不住了,就坐着轮椅来到现场,陪着大家一起练习,顺便给大家提提动作上的改进建议。
小雨天里,为了防止仅有的一台卡带机进水损坏,队员们用雨伞为机器遮雨,自己却冒雨练习,哪怕雨水淋湿了头发、眼眸和衣衫;公园里不时会有喷洒除虫剂的车辆路过,为了不影响洒药除虫工作的正常进行,队员们会先拎着机器躲到一边,等车过了每个人再小跑着回到原位,接着之前的舞蹈动作继续跳,不愿多耽误一分钟。
夜间练习时看不清东西,大家一起购置了两台大灯,和附近的商户商量后接上了电源,还把这位热心商户发展成了小迷弟。
成长:“我们欢迎每一位舞蹈爱好者”
随着越来越多的舞蹈爱好者入队,小小的练舞团体渐渐有了一支舞蹈队的规模。
在控制人数、不影响公园内交通秩序的前提下,练舞人数平均每天也能有50人之多。怎样带动新成员融入舞蹈队、跟上团队的学舞节奏是队伍面临的一大挑战,建立“一对一”学习小组则是舞蹈队的独家秘诀。
舞蹈队日常练习时,常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在练舞的“大部队”附近,还会有几个两人小组。原来,这是学得好的队员以“开小灶”的方式帮助学得相对较慢的队员练习舞蹈动作,带她们跟上团队的学习节奏。
小陈就是在学习小组中从没有舞蹈基础的新人成长为了登上舞台的舞者。
最初,小陈的儿子和儿媳饭后常在北二环城市公园遛弯,每次路过舞蹈队的训练场地,总会习惯于会驻足欣赏一会。
“阿姨,这位是我妈,我看咱们舞蹈队挺好的,您们能带着她一起玩吗?”一天晚上,小陈的儿子带着自己的母亲前来参加活动。
“来吧,只要喜欢舞蹈的,我们都欢迎!”
小陈刚加入时,跳舞踩不到音乐的点,总比大家慢半拍。
韩小梅、刘桂敏和韩会元等老队员轮流给她“开小灶”,将整个舞蹈分解成一个个单独的动作,手把手挪动小陈的胳膊和腿,帮助小陈摆对每个动作的姿势。
小陈口音比较重,大家都不太容易听懂她的方言。在队员们的耐心帮助下,大家渐渐学会根据小陈说的话中的几个关键字判断意思,小陈也有意识地放慢语速和大家聊天。
三年过去,小陈的乐感增强了,也能跟着音乐跳完一整支舞蹈了,但是距离上台表演还有一段距离。
当舞蹈队参赛时,由于小陈不在参赛名单当中,她没有收到详细的比赛时间和比赛地点的通知。热爱舞蹈的她一路打听询问,兜兜转转才赶上了舞蹈比赛,得以在台下观看队员们的舞蹈表演。
“看你们跳得真好,你们看我行吗?”赛后,她激动问队友。
“你行的!”队友们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
“我真的行吗?”小陈似乎没听清,又重复了一遍自己的提问。
“行的!你可以的!”队长韩小梅上前对她说。
在技巧上和信心上,队内都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帮助着一个个的舞蹈爱好者成长和圆梦。
圆梦:从小广场跳到大舞台
2010年,舞蹈队被安定门街道发掘成为社区文体团队,在街道的大力支持下,同年,她们第一次以“顺城花园舞蹈队”的名义参加区里的比赛,队员们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训练之余,大家辗转魏公村、珠市口等多地的批发市场,根据舞蹈选取服装型号。
“比赛那天还是有些小小的紧张,别的队的队员们大多化了妆,我们是素颜,总觉得他们好厉害。”
“但更多的是站上大舞台的自豪,表演过程中只想着千万不能出错,最终大家的发挥都堪称完美。”
谈起那次比赛时的内心感受,队员们都还记忆犹新。
顺城花园舞蹈队首战告捷,她们用自创舞蹈《自由飞翔》征服了观众和评委,“很朴实、很接地气。”是评委们的一致评价,这段舞蹈后来还被录入了东城区第一文化馆的教学光盘中。
12年来,她们曾在天安门广场、鸟巢、北京大剧院等多个大舞台上亮相。如今,时隔12年,顺城花园舞蹈队再一次站上舞台时,大家心里多了一份自信和淡然,不变的是对舞蹈的热爱。
收获:让舞蹈的种子遍地开花
顺城花园舞蹈队队员韩会元:
我们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学舞,风雨无阻。我们热情高涨,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希望我们越来越好,人人青春永驻。
顺城花园舞蹈队队员谷秀梅:
舞蹈人生充满了欢乐,充满了智慧,它让我身体更健康、心态更豁达,感谢这些年来队友们的陪伴。
顺城花园舞蹈队队员高志军:
我们顺城花园舞蹈队就是个大家庭,大家一起锻炼身体、愉悦心情,相信我们会越来越好。
“我们舞蹈队就像一个蒲公英,让舞蹈的种子传播出去,在新的地方生根发芽。”队长韩小梅表示,顺城花园舞蹈队是辖区很多其他舞蹈队的队长和骨干成员们梦开始的地方,这些老队员们正带动着地区文体事业的不断发展。
(责任编辑:张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