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1-09-23四合院门头造型的墙壁、古朴的棕色纸灯……走进大栅栏街道石头社区服务站,仿佛置身于温馨的四合院。“老街坊们特别喜欢四合院的感觉,有些问题聊着天就解决了。”服务站转型改造,石头社区党委书记王琪坚持突出老北京特色。正如墙上写的那几个字,“党建引领同心圆,共筑社区生态圈”。
当社工为“家”做点事
“我是土生土长的大栅栏人,一开始就想为这个‘家’做点事。”2003年,39岁的王琪成了社工。出于对胡同文化的热爱,担任百顺社区党委书记后,他着力挖掘打造社区“京剧文化发祥地”品牌,让“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成为一切活动的传承源头。
2018年,王琪调任到石头社区担任党委书记。当时,石头社区夕阳助老队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8年志愿服务累计超过3.5万人次,曾荣获“首都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之星”。“助老队为啥这么出名?”王琪开展了一场摸底调查,社区老年人比例让石头社区成了名副其实的老龄化社区,而且高龄、独居的老人不在少数。因此,王琪升级养老服务,决心打造社区助老生态圈。
石头社区7个党支部的助老服务方向进一步明确。例如,第二党支部是星光便民队,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上午,十几位身穿绿T恤的老人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活动室,为社区老人磨剪子、戗菜刀、修理小家电。第四党支部则通过城南故事会,邀请胡同老人讲文化故事,扩大社区老人的社交面。王琪还积极联动丰泽园等辖区单位举办助老活动,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质。
主推“小老”帮“老老”
“小老人”和“老老人”年龄相差不是特别大,这使得他们之间少了距离感,且社区居住的年轻人本身就少,因此,王琪带领社区助老队,积极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夕阳助老队有50名队员,很多人都是刚退休的“小老人”。在社区党委的号召下,他们常年为社区内80余名高龄空巢老人提供服务。“比如‘张奶奶今天早上没起床’,负责她的助老队队员就会想‘是不是有事?’”王琪介绍,在帮扶过程中,“小老人”用细心和耐心更容易走进“老老人”的内心世界。
疫情防控期间,夕阳助老队由原来每周一次入户看望高龄独居老人,改为每周一次电话慰问。队员们主动收集服务对象的生活需求,由居住在同一胡同的队员代买老人所需物品并送至家中。除了做好夕阳助老队工作,王琪要求社工们对助老服务也要做到细处。首先是心中有数,不仅要下户调查,还要看见更深层次的需求。
在助老服务过程中,王琪还总结出“生活就是治疗”的工作方法,即发动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拿第一党支部来说,支部书记组织成员开展垃圾分类桶前值守,许多老年志愿者不畏酷暑和严寒,耐心指导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分类,通过看桶、守桶、护桶等志愿行为,推动了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
文化+助老形成大栅栏印记
谈到未来的规划,王琪还是想以胡同文化为根基,把助老服务变得厚重而有内涵。未来石头社区计划打造具有“京味”永不退“潮”的大栅栏印记,通过老照片、老物件展示胡同文化,并定期举办文化活动,老街坊随时都能过来回忆过去的生活,一边休闲一边就把需求和问题反馈给社区。
目前,石头社区正在根据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制定社区实施细则,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几个方面。他希望大栅栏印记能从这四个维度展示精神文明建设相关内容,并向社区中的年轻人传递“孝文化”正能量。
记者手记
他是《情满四合院》的人物原型
与王琪交流中,我隐约觉得在哪里见过他,是的,他不就是北京电视台热播剧《情满四合院》里那个善良、直率、乐观的何雨柱吗?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一想法越发强烈。
何雨柱爱管“闲事”,王琪也爱管“闲事”。王琪负责的社区有一位独居老人没有子女,除了生活起居艰难,老人还经常从外面拉回一些废物,久而久之堆满了住所,存在安全隐患。为此,王琪多次与其亲属沟通,最终,经过商议决定将老人送往养老院,既有人照顾又能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质,经过99天的努力,最终帮老人找到了生活归宿。
何雨柱很热心,王琪也很热心。王琪下班后,回到院子里会招呼老街坊摆上桌子,各家出几道菜,大家坐在一起聊天吃饭。走在胡同里,老街坊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居民们都说他“接地气”。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王琪熬红了眼睛、喊哑了嗓子,却没有一句抱怨。今年汛期,王琪主动承担责任,值了十几个夜班。“王书记总是很乐观,即使最艰难的时刻他总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及时调整好状态,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石头社区工作者这样评价道。
(责任编辑:边玮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