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1-09-24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常委会日前审议通过《东城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紧紧围绕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明确了六大任务,量化了12项指标,提出了12项行动举措,加快构建“一轴一带两核三圈”的全区重点消费空间格局。到2025年,东城区将基本建设成为引领全国、服务全球的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
汇聚各方智慧 科学编制方案
7月19日,商务部正式宣布在北京等五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北京市提前谋划,研究制定了《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并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审议,要求各区编制配套实施方案。东城区依据“十四五”规划、核心区控规,以及全面落实“五子”联动重要要求,立足东城区功能定位和高质量发展等要求,牢牢把握东城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定位与实施路径,研究编制了《方案》。
“在编制过程中,东城区召开专家论证会研究王府井、前门等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组织会议听取研究机构关于东城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东城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东城区政府常务会的审议意见,《方案》在重点服务企业清单中补充了29家新消费新领域重点企业,政策清单中增加了4项老字号、健康产业等方面的政策,项目清单中增加了王府井北延、前门地块、东直门商圈城市综合体、海港城等重点建设项目,并对专有名词进行解释,最终形成《方案》。
绘制总体蓝图 量化12项指标
《方案》指出,到2025年,东城区将基本建设成为引领全国、服务全球的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中华文化消费窗口持续彰显,国际时尚商业平台加快升级,文商旅科消费场景深度融合,首善生活消费画卷全面绘制,国际化消费体验环境不断优化,成为人文魅力独特、消费品牌荟聚、时尚活力彰显、品质体验一流的国际消费地标。
《方案》确定了12项量化指标,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在5%左右,持续高于全市平均增速;五年累计落地国际品牌首店(旗舰店、创新店)超过500个,落地1-2家免税店,新增25家离境退税店;孵化新消费品牌15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规模品牌3-5个,千万级规模品牌10个左右;培育2000家以上具有较强数字化营销能力的餐饮商户;培育形成30个网红打卡地;建设5家左右标杆信息消费体验馆和特色型信息消费体验中心;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特色品牌书店数量达到30家以上。
明确六大任务 提出12项专项行动
《方案》聚焦消费空间格局、文化艺术消费、国际时尚消费、数字消费创新、民生消费升级、消费体验标杆六大任务,提出了12项专项行动,加快构建“一轴一带两核三圈”全区重点消费空间格局。
六大任务主要包括构建1123消费空间新格局,通过构建“一轴一带两核三圈”消费版图,丰富全域消费活力空间;打造中华文化艺术的全景殿堂,坚定以“文化东城”弘扬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与使命担当,开创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新范式;擦亮国际时尚消费的璀璨明珠,优化商业存量,挖掘商业增量,加快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和免税经济发展,提升全区品牌数量与业态丰富度;构筑消费融合创新的策源高地,不断推进新兴消费与传统特色消费无缝融合、创新互动,打造多元化体验场景和主题消费空间;绘制首都生活消费的美好画卷,促进全域生活性服务业六化发展,引领首都生活性服务业业态模式创新;树立消费服务品质的首善标杆,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健全消费政策体系,营造国际一流的消费环境。
12项专项行动涵盖内容丰富,亮点突出。在地标打造方面,开展“消费地标‘金名片’打造行动”“国际时尚平台升级行动”;在突出文化特色方面,开展“文化资源价值转化行动”“国潮国风消费创新行动”“戏剧演绎消费聚能行动”“京味京韵消费空间塑造行动”;在时尚创新方面,开展“新消费品牌孵化提速行动”“数字消费场景示范行动”“夜间消费活力激发行动”;在服务消费方面,开展“高品质服务消费扩容行动”;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开展“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行动”;在优化消费环境方面,开展“国际一流消费环境营造行动”。
“通过上述举措,东城区力争形成文化引领示范、品牌孵化与引进示范、消费融合创新示范、环境体验示范和全域消费升级示范,成为文化场景、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合一的首善之区。” 东城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东城区将按照会议精神,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牢牢把握东城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力争在全市率先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