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文明创建

西城心理服务中心帮千人“宽心”

来源:西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1-09-27

  将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实现“未诉先办”

  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线上解答居民的疑问

  新学期来了,如何让孩子减少焦虑情绪?展览路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心理服务中心)对症下药,每周六上午开展线上“亲子关系”课,帮父母和孩子完成“升级”。据了解,心理服务中心自2020年9月建站进入服务阶段开放已有一年时间,累计服务2200余人,为居民提供一对一辅导160余次。

  从线下到线上 服务不停歇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用不同形式的奖励来鼓励孩子,但什么样的奖励才能真正激励,让孩子做更好的自己?”9月4日,展览路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老师金凡婷线上开讲,帮家长支招。据了解,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8月份以来,心理服务中将线下课程“搬到”线上,老师在中心授课,线上为居民答疑解惑。

  心理服务中心位于三里河路,面积约100平方米,心理咨询和服务设施完备。来到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两侧的大书架,包括儿童绘本、儿童文学、中外名著、科普读物等5000余本,可供居民免费阅读。旁边是一片专供儿童玩耍的沙盘游戏区和游戏教辅用具,再往里走便来到个体咨询室,柔软的沙发让来访者瞬间就能放松心情。

  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划分为“两室四区”。“两室”即个体咨询室、宣泄活动室,“四区”即办公接待区、团辅活动区、沙盘游戏区、档案管理区,并设有心理自助系统、心理沙盘、宣泄套装和团辅活动工具箱等。

  目前,心理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心态监测分析机制、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和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一年来已相继在辖区23个社区开展心理知识宣传与普及讲座、心理辅导团体活动百余场,提供系列化、系统化和品牌化活动的同时,针对特殊和困难群众,运用一对一心理疏导与干预方式开展服务。

  从被动到主动 亲子关系融洽了

  “小朋友哭闹不想上学怎么办?”“孩子上课总打不起精神,老师已经找了好几次家长了。”“孩子总想玩手机不想学习,愁死我了。”……这些让家长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很多展览路街道的家长都找到了自己的处理方式。

  李女士和韩先生因孩子手机游戏依赖问题十分焦虑,与老师沟通后,共同制定了介入目标,并学到了一些特定的方法来缓解家庭中的紧张氛围。第一次的咨询并不复杂,心理老师主要与来访者建立关系,利用倾听和共情技术让来访者放松地表达自己。在第二次咨询过程中,夫妻二人回顾了一周来发生的事情,老师则引导他们看到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建议家长用更多的方式和孩子互动,真诚地信任、接纳孩子。第三次咨询,夫妻二人带着孩子一起来了,老师与孩子进行一对一沟通。“这三次咨询对我们很有帮助,老师能对我们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给出改进方向,我回去要好好思考吸收。”韩先生说。

  社会心理服务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治疗不同,它打破了过去“不求不助”“只治疗不干预”的模式,主动走进社区了解困扰居民的难题,并主动提供解决方案,帮居民合力应对家庭关系、工作关系,缓解压力。据展览路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李智光介绍,一开始居民不了解,以为来到这里就是心理有问题,我们调节服务方式将“请人来听课”变为“送课去社区”。经过一年的运转居民们都争着报名听课了。

  从无助到致谢 矛盾诉求减少了

  “感谢街道、社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非常感谢你们。”居民何先生(化名)在咨询服务的反馈表上写道。因孩子的情绪问题,何先生自己也很焦虑,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理后,他接连两天拨打“12345”寻求帮助。了解这一情况后,街道一方面积极联系协调就医,另一方面建议他到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接受专业老师提供的个案服务。

  咨询师了解到,因近三年来家庭出现多个变故给来访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出现了饮食不规律,睡眠不好等问题。经过三次咨询交流,何先生解开了心里的疙瘩,尝试用更多的方式和孩子互动。同时,咨询师还与社工加强沟通,做好后续跟踪服务。一个月后,居民特意来电致谢,表示个案服务效果很好。工作人员介绍,社会服务中心运行一年来,居民情绪化的诉求明显减少了。

  “目前,我们将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探究一些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居民心理疏导方向出发,帮助居民正确表达情绪,提前预判可能存在的社会问题,前置服务,从而‘未诉先办’,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展览路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科员陈志说。

(责任编辑:张旭敏)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