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谷区文明办
时间:2021-10-15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平谷区结合地区实际,不断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在全区推行居住小区“三分法+轮值表”的基础上,创新“家家分类、户户轮值”守桶模式,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自治、德治、法治作用,有效调动了群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以实际行动支持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有效提升群众对创城工作的参与率。
按照全市关于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统一部署,平谷区制定了“三分法+轮值表”值守模式,动员党员、团员、干部职工、楼门长等各类群体,率先参与桶前值守、宣传引导,带头进行垃圾分类,累计参与桶前值守56.2万人次。在此基础上,为了深化群众自觉参与源头分类,创新“家家分类、户户轮值”守桶模式,前期选取滨河街道承平园社区为试点,组织每家每户居民积极参与桶前值守,通过体验守桶时“要我分”的不易,促进养成居家时“我要分”的自觉。目前,全区185个小区实现“户户轮值”守桶模式全覆盖,累计参与值守16.9万户次。
建立轮值模式,以自治激发群众参与活力
一是纳入居民公约。通过居民议事会,将“家家分类、户户轮值”纳入居民公约,除残疾人、75 岁以上老人、区外上班等不方便参与值守的家庭外,每家每户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积极参与桶前值守。离退休党员、居民代表等居民骨干家庭每月至少参与1次桶站值守,每户居民根据自身情况,选取1个小时参加桶站值守。
二是有序组织守桶。社区按照网格划分,每名社工包两个桶站,按照“一包到底”的原则,不仅负责桶站周边卫生、桶站设施达标等日常管理,还结合所包桶站点位,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一对一动员居民参与值守活动,并做好岗前培训、排班列表、签到拍照、监督检查等工作,确保值守质量。
三是做好岗前培训。包片社工对首次参加桶站值守的居民进行一次岗前培训,详细讲解分类方法、值守职责等内容,让居民掌握值守要求的同时,一对一进行分类知识再宣传再巩固,方便居民熟练掌握家庭分类方法。同时,按照“五必须、五主动”要求,坚持挂牌上岗。
四是实行积分兑换。社区设立奖励办法,居民首次守桶必有奖品,每参加一次桶前值守积一分,累计五分为一个奖励档次。多次参与值守的党员、团员,社区以表扬信的形式向其所在单位、学校反馈,建议作为评优参考,激发参与桶前值守的热情。
五是制定公示制度。在每个单元楼门口张贴值守榜,公示楼内每户居民参与桶前值守情况,参与一次值守在楼门口值守榜上对应贴一面小红旗,直观呈现居民参与情况,提升积极性和荣誉感,并以先进带后进的方式督促没有参加值守的居民积极参与。
精准宣传指导,以德治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一是突出体验式宣传。印发《平谷区“垃圾分类我们一起行动——家家分类、户户轮值”活动方案》,采取注重周末、兼顾日常值守的方式,深入开展“家家分类、户户轮值”主题活动。将“户户轮值”作为常态化机制和年度重点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强化“实践性、情境式”宣传作用,通过管住“关键少数”不放松,引导“绝大多数”促提升。
二是紧盯重点人群。各乡镇街道加强对小区村垃圾分类工作的分析梳理,详细掌握居民源头分类情况,建立分类意识不强、分类方法不清、分类质量不高的“三不”家庭台账,进行“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精准宣教指导。累计为9500余户重点居(村)民家庭开展宣贯,对3200余户进行两次以上入户宣贯。
三是着眼形成长效。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收集意见建议8600余条,归纳梳理提升设施便利性、及时清运垃圾等六大类诉求,逐项制订整改措施,形成《“垃圾清运不及时”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督查考核评价体系》等制度文件,不断健全常态化管理机制。
提升执法效果,以法治强化垃圾分类保障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全面营造法治氛围。将执法处罚和警示教育相结合,加大对个人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普法强执法、以执法促普法。全区18个街道(乡镇)每周制定落实执法检查计划,强化“日调度、日分析、日研判、日报告”,确保年内对全区452个居住小区(村)3个轮次的执法检查全覆盖。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全域开展执法检查。区指挥部“一办八组”与乡镇街道条块结合、紧密衔接,聚焦市区两级检查通报问题点位、“接诉即办”群众诉求集中区域、“三不”家庭和重点投放时段,集中力量执法检查。累计检查368个小区(村)、检查覆盖率81.8%,劝阻个人310人次、警告316起、处罚77起、罚款5300元。
三是坚持结果导向,全程督查考核评价。建立“督考合一”机制,完善街道(乡镇)绩效榜、社区(村)红黑榜、行业领域达标榜“三榜”考评体系,构建“督查—整改—考核—约谈”闭环链条;强化“日统计、周通报、月考核”工作机制,对18个街道(乡镇)检查量、立案量、处罚量、曝光量进行量化考核,并在区级周例会上通报。
(责任编辑: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