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房山区文明办
时间:2021-10-28金秋时节,天高云淡,清风和煦……,在阳光的沐浴下,红叶已悄然落上枝头,京郊一日赏“万山”红遍,这周是红叶最佳观赏时期。在房山有一处秋景胜地,“她”是动植物的天堂,“她”是百花山东麓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称得上“孕的百花成水后,一口山泉笑百年”。“她”就是百瑞谷风景区,这里的矿山生态修复案例,被列为全国典型。
走进百瑞谷,探寻曹家坊怎么由“煤山矿山”变为了“绿水青山”,然后实现了“金山银山”。
生物多样
满川花如海,京西百草园。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坊矿区经过多年的生态环境修复,成功转型为百瑞谷旅游景区。
该景区位于北京市西南部、百花山东麓,与百花山、圣莲山两大知名景区相邻,距北京市区100公里,是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百瑞谷从低到高分布有荆条、酸枣灌木丛、栓皮栎林、温带森林蒙古栎林、白桦林、红桦林和山花烂漫的亚高山草甸。“有植物100科370属654种、野生动物有19目53科134种,因为生态环境良好,一些不太常见的白鹭、野鸭、狍子等野生动物,也会来这里觅食栖息。”裴厦说。来到百花山泉景点,远远就听到了潺潺流水声。百花山泉是北京地区海拔最高的泉眼,也是大石河水系的源头。从山岩缝隙里涌出,常年不断。称得上“孕的百花成水后,一口山泉笑百年”。
生态修复
为黑山“染翠”,让矿山“疗伤”,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优质的泉水和自然资源,过去曾因为生态环境污染而“销声匿迹”。
史家营乡政府旅游办主任张德强介绍,作为京西煤矿区的一部分,过去百年时间内,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曹家坊矿区由于煤炭开采,导致区域内森林植被损毁、水土流失等问题突出,对野生动植物数量造成影响,自然生态严重退化,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彼时,这里被一片浓重的黑色笼罩。据村民回忆,“树叶是黑色的”“打开窗户就是煤渣土”自然水源也因为人工采煤活动受到影响,整个区域都处于断流状态。在生态先行的大背景下,2006年-2010年期间,史家营乡将142座煤矿全部关闭,结束了当地千年煤炭开采史;从2010年开始,曹家坊因地制宜,关闭煤矿,积极开展生态修复,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带动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
曹家坊矿区的生态修复,主要采取客土回填矿坑、边坡修复、鱼鳞坑围堰等措施,修建了4000余米行洪渠,确保了区域安全;通过水土保持、自然净化等措施,恢复了区域内泉水的活力;种植了核桃、山楂、海棠、山杏等树种。“煤矿关闭、生态修复以后,区域内地下水位逐年增高,通过水土保持、自然净化等措施,泉水日渐充沛起来。”张德强说,这样也就恢复了山泉自流、河水流淌的自然环境。
绿水青山
黑色产业退场,绿色产业接棒。走上观景台,俯瞰曹家坊矿区修复后的生态环境,依然能够看到部分山体裸露的矿石,和昔日矿坑遗址;来到矿洞入口附近,昔日的洞口已经被改造成雕塑景点,工人交接班的房屋也被改造成矿业遗址展览馆,提醒着前来参观的游客们“爱护生态、勿忘历史”。实际上,生态修复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也有很多棘手的难题需要面对,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刘晓娜博士介绍说,平整后的矿渣渗水性太强,很难保存水分,无法保证植物的成活率,为了更好更快的恢复植被,修复采用了回填客土、加大树坑面积的方法,让每一棵树都达到1立方米回填土,以保存水分提高植被成活率,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经过近十年的生态修复,曹家坊的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46.9%提高到2019年的69.6%,原来满目疮痍的矿区,恢复了绿水青山的风貌。生态修复不仅让曹家坊的“煤山矿山”变为了“绿水青山”,也实现了产业转型,变为了“金山银山”。到2018年,完成生态修复以后的曹家坊矿区,成功转型为百瑞谷旅游景区,旅游综合收入稳步增长,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了经济优势。
今年,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坊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被自然资源部列入全国第二批10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之一,完成了从“煤山矿山”变为“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教科书式转变。
房山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郑雷表示,如今的房山区,已经彻底告别矿产开采的历史,把大美山水当作转型发展“金名片”,走上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新路。
“十四五”期间,全区还将围绕“一区一城”新房山的功能定位,持续开展生态建设,提升生态质量,特别是在生态修复方面,将围绕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生态问题评估及生态修复工作,充分发挥房山区首都生态涵养区、西南部生态屏障的作用。
(责任编辑:张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