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1-11-29拧成一股绳 合力建家园
老旧楼房小区如何建设出四合院的亲近感?四合院如何让邻里关系凝聚得更深?与其它社区不同,前门西河沿社区既有老旧楼房小区又有胡同平房区。社区党委书记张晨茜认为,做好双重区域治理,解决好不同居民的需求和难题,不能社区居委会“一头热”,还需要党组织、党员、志愿者、居民、辖区单位共同努力,想方设法拧成一股绳。
拔得高也得沉下去
2018年,张晨茜当选为社区党委书记,第一次给党员们讲党课的情景至今令他记忆犹新。张晨茜提前做了充足的准备,课程讲到一半,几位老党员和他探讨起党史。南昌起义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主要领导人参与其中?对新中国成立产生了哪些影响?一系列问题抛出来,张晨茜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党员们语重心长地说:“书记,咱可不能照本宣科。”老党员的话给张晨茜上了一课:“我的知识储备需要提升,多读历史、多看理论文章必不可少。”
学习中他不断提高站位,可是一段时间后他又有了一个新认识,要提升的何止是理论修养,还得理论联系实际,得接地气。社区老年居民多,面对这些比自己父母年龄都大的服务对象,张晨茜觉得必须交心,“就把居民当成自家的长辈看待,帮他们解决问题时的心态也会不同。”
一次冬天去居民家解决问题,一进门他就被一阵香味吸引。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张晨茜说:“您这红薯烤得真不错,看着比外面的都好。”“嘿,你这孩子有眼光,尝一尝。”一来一往两三句话,张晨茜和老人拉近了关系,老人遇到的问题也在聊天中化解了。
圆桌会开到家门口
“胡同超时停车,把路都堵了,出门这叫一个不痛快!应该处罚!”“超时停车被拍一次就扣3分,罚200元,要不是真有事,谁会愿意停那么长时间?我觉得还是以加强提醒和巡查为主。”
这些“碰撞”来自前门西河沿社区的“圆桌会议”。“圆桌会议有时在社区小广场的石桌旁开,有时就在居民楼下的空地上开,是接诉即办工作中摸索出来的。”张晨茜说。2017年,西河沿街被划定为单行禁停街巷,针对有些居民来接老人看病或者搬家而发生的超时停车问题,张晨茜“吹哨”西城区交通支队、大栅栏街道执法分队、物业及相关部门,与居民面对面商量解决方案。最后几方达成共识:物业方加强街面巡查,提醒车主尽早驶离。如果真遇到接老人看病等特殊情况超时停车的,由社区党委核实情况后出具相关证明,免予处罚。“圆桌会议”不到一个钟头就结束了。张晨茜说:“刚开始还有意见的居民最终乐呵呵地离开了。圆桌会议的宗旨就是坐在一起面对面共商难题。问题提得明明白白,解决方案清清楚楚,老百姓心里自然就亮亮堂堂了。”
去年,前门西大街4栋老楼要实行封闭管理,社区前后开了8次会,把老楼封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居民关心的难点掰开揉碎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后社区再往前推进,效率高了,群众满意率也高了。
垃圾分类做得早
2018年,前门西河沿街率先实施“垃圾不落地”试点工作。这条街东西贯穿1000米,共20个垃圾桶。如果同一时间全部撤掉,居民肯定不适应。“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工作得一步步推进。”张晨茜当时和班子成员规划,从胡同西口开始,每隔3天推进100米。社区工作者、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物业等多方力量驻守3天,向前来倒垃圾的居民说明撤桶一事。同时,每天早晚7点在街上吹哨,两辆环卫车分别到院门口收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就这样一个月后,垃圾桶依次撤掉了。为了巩固成果,社区动员楼门院长到街面巡视,不少居民看见老街坊,也就都按照规定投放了。
经过两年试点,2020年,社区开始探索平房区“垃圾不落地”全覆盖。除了巡视,社区还对正确投放垃圾的居民累计积分,换取小礼品。各支部党员轮流跟着环卫车,协助老百姓进行垃圾分类,只有分对了才能得积分。今年开始,社区向楼房区“垃圾不落地”方向努力。目前,经过前期的努力,这里实现了“垃圾不落地”社区全覆盖。
建设“立体四合院”
“党建四合院”是大栅栏街道聚焦居民诉求和打造和谐邻里关系的治理方法。作为楼房区和平房区都有的前门西河沿社区,如何将“四合院”概念在楼房区推广?2021年9月28日,前门西大街8号楼立体化“党建四合院”正式揭牌。横向每一楼层可视为一座四合院,6户居民守望相助、和谐共处。纵向11层“四合院”通过电梯、楼梯彼此连接,“一横一纵”串联起楼内全体居民,组建起立体化四合院,方便物业24小时管家服务,也强化了居民共同参与楼门治理的参与度。
提到张晨茜,首开天岳恒前三门项目经理吕芦竖起了大拇指。他说,从提出想法到落地实施,张晨茜每隔几天就和他一起“头脑风暴”,而这个习惯保持至今。因为持续的交流,项目推进非常顺利,也让社区与物业有了更好的协作基础。“物业帮了咱们居民大忙,咱们也得配合交物业费。”每次物业帮助居民解决问题后,张晨茜都会这样提醒。吕芦每每听到,心里暖暖的,“张书记真是为我们物业考虑了,所以有项目需求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做好服务。”(北京西城报)
(责任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