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1-12-1612月12日,记者从东城区“两会”上了解到,东城区形成了“小巷管家”、“小院议事厅”等基层群众自治品牌,还推出“东城社工”品牌,在疫情防控、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等工作中,赢得居民的普遍称赞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东城区民政局局长张松青介绍,过去五年,东城区聚焦“合力”“聚民”两条主线,致力精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推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通过注重打基础、谋长远,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组织力。形成了“小巷管家”、“小院议事厅”等基层群众自治品牌。同时,推出“东城社工”品牌,在疫情防控、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等工作中,东城社工化身“安检员”“守门员”“程序员”“翻译官”,赢得居民的普遍称赞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努力增强基层治理的动员力方面,东城也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张松青表示,围绕民生“关键小事”,推出一批微治理、微改革项目,创建社区议事厅市级示范点7个、楼门院治理市级示范点21个,建设“社区之家”63个。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实现各街道枢纽平台全覆盖,6个街道级枢纽平台登记注册,目前全区拥有社区社会组织2059家,平均每个社区不少于12家。同时积极拓展公益创投,资助55个社区项目和11个平台项目,举办了社洽会、垃圾分类云洽会等影响较广的特色活动。
作为“东城社工”代表,东花市街道枣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丹分享了几个“东城社工”在居民的日常小事中发挥作用的典型案例。
在东花市街道枣苑社区,“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友邻互助”已蔚然成风。特别是近年来,在东城社工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实现了垃圾分类“定点定时投放”和针对电动车停放管理的“一不两有一联动”,居民们的生活环境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日益提升。
社区也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一套特色治理模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社区迅速响应,所有社工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之中,成立了枣苑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组,划分为9个突击队,采取社工包楼入户、责任到人,做到四个“不过夜”:送集中隔离点不过夜、居家隔离措施不过夜、管控人员核酸检测不过夜、大数据排查不过夜。并且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在职党员、辖区单位、人大代表、区街下派干部、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筑牢了社区疫情防控的坚实屏障。
社区通过“一不两有一联动”,解决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难题。社区联合物业,率先把小区9栋居民楼26部电梯全部安装智慧云梯系统,“一不”是不让电动车进电梯,同时,小区物业分别施划6处电动车停放点,保障居民的电动车实现“两有”——有地儿停放、有地儿充电。
刘丹介绍,社区还打造了“枣花小栈”,走好“三步曲”,做好垃圾分类。社区坚持“源头自主分类,定时正确投放”的垃圾分类理念,改善居民垃圾投放的环境,通过“七方联席、四方共建、邻里众筹、扮靓桶站”四步工作法打造成名为“枣花小栈”的花园式桶站。同时倡导居民走好“三步曲”,即:家里分好类、定时拎下楼、定点精准投,并且已于今年10月25日全面推动“定时定点投放”落地实施。
(责任编辑: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