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1-12-20团结汇聚力量,奋斗成就辉煌。“过去五年,西城区紧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交出了实现‘十三五’顺利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圆满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优异答卷。”在西城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西城区在服务保障一线中,最生动地感悟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的辉煌成就;在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全区上下众志成城、共担重任、共克时艰,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彰显了西城速度、西城力量、西城担当;在城市治理深刻转型、社会结构发展变化中,在减量发展背景下,西城以创新求突破,探索、求解、构建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实现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砥砺深耕,五年硕果满枝。五年来,西城区先后荣获国务院“真抓实干”、财政管理和质量创新督查激励,获评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国家健康促进区,连续六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区”荣誉称号,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十连冠”。
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服务保障首都功能
2017年11月,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动物园区域的东鼎服装批发市场正式闭市,这标志着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动物园批发市场(简称“动批”)疏解腾退工作完成。经过数年的疏解、腾退、提升,“动批”已转型升级为国家级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2019年,西城区正式启动了菜市口西片老城保护和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砖塔胡同城市保护更新、西板桥一期城市保护更新、大栅栏观音寺片区老城保护更新等项目也相继启动并有力推进。
去年11月,始于元代全长1.7公里的斜街——鼓楼西大街经过三年多的整理更新后精彩亮相,这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批复后,西城区首个重点推进完成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项目。
过去五年,西城区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全力抓好北京新总规和核心区控规落地实施,聚焦“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正确把握处理都与城、舍与得、增与减、疏解与提升、一轴与两翼等重大关系,坚定不移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共疏解腾退178.3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89.5万平方米,完成40家宾馆、旅馆“关转提”。实现了杨梅竹斜街、鼓楼西大街、平安大街、西安门大街精彩亮相,西海南沿等8条胡同被评为“北京最美街巷”。在菜市口西片等5个片区创新实施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模式,探索出城市存量更新的新路径。建成全市首个城市森林,新建慢行林荫路61条,新增城市绿地26.8万平方米,“优美河湖”数量居全市首位,群众绿色获得感显著增强。
探索出减量发展背景下 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今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设立的北京证券交易所在西城正式开市,成为西城区服务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建设新的里程碑,这也是北京金融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北京金融法院“安家”西城区红莲南路,将为国家金融战略实施、加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建设、促进首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有力司法保障。
2020年金融街论坛年会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论坛。在今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书面致辞中指出,金融街论坛成为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发声平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平台、国家级金融政策宣传权威发布平台、国际间金融交流合作平台。大和证券、银河资管等296家重要机构在西城落户。
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金科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是国内首个以金融科技为产业主题的国家级示范区。今年举办的首届“全球金融科技峰会”发布了《西城区“十四五”时期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发展规划》。根据规划,“金科新区”力争到2025年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军企业集聚地、全球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新高地、全球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和制度标准策源地、全球顶尖创新人才首选地。截至目前,“金科新区”累计引进重点金融科技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等147家,注册资本金超千亿元。
过去五年,西城区紧抓北京“两区”建设重大机遇,实现13个标志性项目落地,数量占比和平均投资金额均居全市首位。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88家,吸引合同外资总额152.3亿美元,保持全市前列。减量提质成效显著,市场主体由9.1万户下降至7万户,西单“更新场”重装亮相,建成北京坊“华为河图”智慧商圈,创新打造“西城消费”平台,天桥演艺区等13家园区入选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中国电信、菜百股份等14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辖区内上市企业增至50家,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和中小企业纾困措施精准落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市领先,探索出减量发展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以文化育文明 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地处魏染胡同的京报馆,是著名报人邵飘萍所创《京报》的办公地旧址,这里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今年6月1日,京报馆旧址修缮提升后第一次与公众见面。作为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文物建筑集中腾退工作的西城区,实施52处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开展文物建筑修缮工程23项,使一批尘封已久、长期被不合理使用的文物建筑解放出来。
过去五年,以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西城区完成北海医院、东天意市场降层,历代帝王庙重新开放。创新推动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为全国文物保护工作贡献西城方案。36家书店获评北京市最美书店和特色书店,特色阅读空间运营模式被评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老城书卷气息更加浓厚。推出《北京法源寺》《幸福里的故事》等一批文艺精品力作,“京剧发祥地”、什刹海文化旅游节等品牌深入人心。
惠民举措落地见效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五分钟就能到达便民服务网点、十五分钟内可达社区综合性购物中心。全区15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区属医院及公共卫生机构,实现管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三个一体化”紧密联系。
金融街城市智能健康步道建成后,成为全国首条利用开放街区实现的智能步道,也是全国领先的花园街区智能步道,规划的18.28公里总长度位居全国智能步道之首。
近年来,西城区围绕老旧小区、危旧楼房、平房院落、棚户区更新改造持续发力。全力建设百万庄北里、菜园街和光源里三大棚改项目。率先探索老旧小区改造“租赁置换”市场化运作模式。
五年来,全区办成重要民生实事847件,连续七年获评北京市充分就业区,承接了全国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试点,建成养老服务机构95家、养老床位7120张,建立3个异地康养示范基地,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实现社区全覆盖,生活“便利性”全市第一。
义务教育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取得关键突破,学区制建设深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居全市首位,增加学前和义务教育学位近6万个,推动“双减”政策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推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创建,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实现全覆盖。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分级诊疗,探索“先诊疗、后付费”信用就医,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基本实现全覆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广大群众共建共享发展成果”,这是西城区对全区人民的铮铮誓言,也是庄严承诺。近年来,西城区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全力办好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基层治理创新迈出坚实步伐
去年以来,广内街道41个小区已试点组建了业委会(物管会),物业管理覆盖率达85.5%,物业企业党组织工作覆盖率达100%。物管会的组建,不仅解决了一批居民的烦心事,更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建立起主人翁意识,形成了居民参与协商自治的新局面。广安门北街20号院物管会成立以来,房产证发放、电梯维修更新等一揽子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近年来,西城区以“吹哨报到”为契机推进街道改革,增强街道服务群众的资源和能力,赋予街道相应的权力,推进服务管理力量下沉,运用“小切口、微改革”完善社区治理模式。建立社区服务站转型升级“区-街-社区”三级工作体系,鼓励各街道因地制宜,拓展服务功能,实现流程再造,提升社区服务智能化水平。
与此同时,西城区仍然不断探索,坚持党建引领,把物业纳入社区治理,推进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紧密衔接、有机结合解决物业实际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自“红墙先锋在社区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全区各街道和社区梳理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小区停车难、道路坑洼等本年度要结对子共同解决的“问题清单”。这些问题既有已列入本年度基层治理的街道重点任务,也有12345反映集中且需要职能部门统筹解决的问题,一件件治理难题,都是困扰居民正常生活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有效打通基层治理痛点、难点,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过去五年,西城区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动432项行政执法职权下放,深入落实《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建立区级“攻坚克难30题+”机制,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建设“西城家园”平台,线上线下治理协同推进。统筹抓好两件“关键小事”,探索建立央产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机制,全区物业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垃圾分类综合成绩保持全市领先。
新起点再出发 在高质量发展中行稳致远
美好蓝图催人奋进,千钧重任责无旁贷。今后五年,是西城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核心区控规的关键攻坚期,是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优势重塑期。全区上下将以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在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为引领,大力实施中央政务保障更加有力、历史文化名城魅力更加彰显、高质量发展优势更加突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区域治理效能更加显著,奋力推动西城区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2022年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开局之年,202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生产生活用水总量达到市级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西城区将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一是全力做好重大活动服务保障,扎实筑牢城市安全基础,全面提升城市综合保障能力,高水平建设“平安西城”,科学精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二是聚力“两区”建设,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打造金融业发展新高地,激发金融科技发展新活力,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亮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是推动核心区控规落细落实,促进城市品质全面提升,统筹实施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确保“疏整促”任务全面完成,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四是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不断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高起点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扎实推进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服务保障精准高效,办好优质均衡、有温度的西城教育。六是建设高品质“健康西城”,抓好养老民心工程,深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效能,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深化共建共治共享。七是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在旗帜鲜明讲政治上有新担当,在严格依法行政上有新进展,在政府效能提升上有新突破,在深化作风转变上有新成效。
(责任编辑: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