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文明创建

西城区“老居民”深情喊话“老胡同”

来源:西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1-12-30

  一张民国时期的老地图,一套自己制作的新老胡同门牌对比表,再加上大量地名志参考书,这就是张亚群记录地区胡同文化的参考“母本”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7岁的张亚群随奶奶从无锡老家迁居北京,住在北长街,直到28岁离开这里。1969年,张亚群正式参加工作,2010年退休,由于之前从事社区工作,经常和居民接触,也和各种人打交道,练就了他善于沟通和观察的能力。2003年,因为喜爱写作,加上对地区人事物熟悉,张亚群开始更新博客。后来,他碰上了他写作道路上的第一位老师赵晟。赵晟建议他说:“写文章要有根,你可以以北京某一个地域作为一项写作内容,你坚持下去,或者十年,或者二十年,这样的话才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于是,张亚群从他熟悉的地方写起,踏上了北京地域文化写作的道路。

  张亚群小时候住在北长街,退休之后住到了颁赏胡同,对于西长安街地区有一种回归的感觉。“那时候我不到十岁,住在后宅胡同,同学们校外活动出去玩,九道弯,养廉胡同,勤劳胡同,老爷庙,小桥北河沿,我们常去。大家一起演情景剧,唱歌,躲猫猫,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大人也不管你,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说起儿时居住的南北长街,张亚群眼里充满光彩。

  他最满意的一本书是《坊间珍闻——西长安街访谈录》,这本书还了他的心愿。“我写的这本书是按史书标准去做的,记录胡同、院子的发展变化,通过访谈的形式,另辟蹊径,同时结合大量的文史,走访同学、朋友、朋友的朋友,或者就随机走访陌生人,书里有胡同变化、府邸建筑、传奇故事,还有我对西长安街地区的记忆,像是校外活动站的尹奶奶、老爷庙里的副食店。”他说。

  自从开始写作之后,张亚群就忙碌不停,直到退休也没能闲下来。白天照顾老人,做家务,然后去采访、查资料,晚上新闻联播结束之后开始写作,把白天查的资料和走访的东西细细地“编织”,往往写完一篇稿子就到后半夜了。“只要精力、身体可以,能写尽量写,算是对北京胡同文化的一种贡献吧”。十几年过去了,张亚群在写作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回首望向来时路,坚实的脚印也是长长的一串了。

(责任编辑:张旭敏)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