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淀区文明办
时间:2022-02-10北京2022年冬奥会正式拉开帷幕,海淀区北下关街道作为首都体育馆属地街道,已经进入到“赛时状态”。如今,街道的冬奥城市志愿者已经全面上岗,在首体场馆群周边、志愿服务站点、冬奥重点社区承担着冬奥保障相关工作任务。
在城市志愿者队伍中,有在校大学生、职场白领,也有退休后仍然发挥余热的老同志,他们互相学习,携手同进,共谱一曲“双奥之城 志愿有我”的乐章。
李亭慧是北方工业大学2018级的学生,得知许多学弟、学妹通过学校组织,参与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工作中的她,心急如焚。于是,她立即通过网站报名,通过层层选拔和培训,她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冬奥服务保障的城市志愿者。
志愿者正式上岗前,需要通过在线培训、线下培训和实践锻炼等一系列的专业培训,从冬奥知识、疫情防控、志愿礼仪等方面强化训练。李亭慧说:“志愿者上岗前的课程涵盖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行为规范,还有一些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的课程,使志愿服务更加规范、任务更加明确,让我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冬奥城市志愿者身份的神圣与光荣。”
虽然上岗时间不长,但说起自己的志愿服务,李亭慧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这些天自己参与人员引导、信息咨询、文明宣传、环境保障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情况。其中让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一位路过城市志愿服务岗站的热心市民问她,自己已经60多岁了,是否可以参加志愿服务。李亭慧不仅鼓励他加入到志愿者大家庭,更是热情地为其讲解申请的步骤和流程。
“志愿服务不同于其他的工作,需要目的单纯、不求回报,如果你带着目的来做志愿者可能会失望,或者达不到预期。志愿服务是一项有挑战的任务,特别是冬奥场馆的外围保障,像设备调试、宣传品的发放,都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做好各项工作。”在李亭慧眼中,志愿服务工作极大地开拓了视野,丰富了人生经历。
在学校里,她面对的只有老师和同学;回到家中,也只面对父母。在冬奥城市志愿服务的岗位上,她像“主人公”一样,认识冬奥、了解冬奥,更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向人们传递着志愿服务精神,传递着奥林匹克精神。
说起参加志愿服务以来的收获,李亭慧更是坦言结识了一群快乐的“同事”,确切地说,是年龄大大小小的“家人”。
大寒过后,北京白天的气温一直在零度以下徘徊,志愿者们常常站在户外。李亭慧说尽量让自己动起来,才不会被“冻”起来。她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强烈的参与感、满足感对她来说是精神上的激励,哪怕天气寒冷,她仍坚持为路人答疑解惑、发放冬奥宣传品……她认为自己的参与能够让冬奥会顺利进行,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采访李亭慧时,王建正在帮另一位志愿者整理帽子,他们三人一组,近几日在首都体育馆南门的城市志愿服务岗站进行志愿服务工作。
“你猜我多大啦?”“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没想到吧,我今年60了。”性格爽朗的王建十分健谈。
为了让“孩子们”尽快融入工作场景、熟悉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水平,有多年志愿者经验的王建以情动人,在认真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志愿服务工作的同时,用自己的热心、耐心帮助其他志愿者融入到冬奥服务中。
“我也没做什么特殊的事情,就是退休了,还想发挥发挥余热。家门口办冬奥,我一定要贡献一份力量。”王建对冬奥志愿服务有着很高的期待,她想通过自己的服务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排忧解难,更希望通过自己细致周到的服务让全国,乃至世界感受到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魅力,看到志愿者的风采。
助老帮扶、公益募捐、社区值守……王建细数着自己的志愿者“履历”,并介绍说,光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她甚至在去年,粗浅地学习了滑雪、冰壶等冰雪运动,全面掌握冬奥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我希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大家提供服务。在电子产品使用上,像手机啊、平板电脑啊,我就不如孩子们了,我需要时常去请教他们。‘00后’的年轻人能够投身志愿,让我这位‘老’志愿者特别感动。”王建边说边拉起“同事”李亭慧的手。
李亭慧笑着回应道:“王阿姨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还看到了负责到底的执着和坚韧,我希望自己也能够快速成长,为冬奥会的城市志愿服务注入青春力量。”
站在户外许久,三人的帽子边缘、睫毛上都结出了白白的冰粒,王建笑着解释:“不用担心,都是口罩呼出的气结冰造成的。”她们也即将换岗,回到室内取暖。
千千万万的北下关人正以“钉钉子精神”驻守在自己的岗位,以甘愿付出、乐于奉献的志愿精神构建出“和谐美丽北下关 幸福团结一家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王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