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文明创建

东城区:精彩盛会无与伦比 “崇文争先”点亮未来

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2-02-24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参演者、城市运行和服务保障工作者、城市志愿者……“双奥之城”奥林匹克运动新的传奇闪耀东城荣光

精彩盛会无与伦比 “崇文争先”点亮未来

  精彩亮相开闭幕式 东城风采惊艳世界

  从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到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来自东城区9所学校的近300名“小演员”和来自东城区文化馆中老年模特队的“大演员”们,出色完成了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相关演出任务,向世界展示了东城青少年的自信,展现出东城群众的风采。

  小学生“点亮”冬奥闭幕式

  一群提着雪花灯笼的小朋友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央奔跑,他们用绚烂喜人的“雪花花灯”,点亮了场地上的“冬”字会徽......在2月20日晚举办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上,几十名小演员带来了一段充满活力的开场表演,他们当中的52名小演员,是来自东城区史家小学金帆合唱团和金帆舞蹈团的学生。

  场上几分钟的表演,背后是几个月的训练。对孩子们而言,最大的挑战是体能。正式演出的场地在“鸟巢”,孩子们要从“鸟巢”一侧跑到正中央,再加上许多动作需要跑跳,不少孩子训练一结束都是满头大汗。史家小学六年级13班的杨子熠说:“训练确实很累,但是一想到我们能成为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小演员,我就非常激动自豪,就不觉得累了。”

2月20日晚,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小演员们用手中的“雪花花灯”点亮地屏上的“冬”字会徽,其中52人是来自东城区史家小学金帆合唱团和金帆舞蹈团的学生。 

  冬奥会闭幕式中,史家小学金帆合唱团和金帆舞蹈团的52名学生,在演出中担任5个环节的重要角色,他们是闭幕式中表演时间最长的演员。带队教师、史家小学合唱团团长李娜说:“孩子们的排练是很辛苦的,看着他们每次排练时像水洗了一样的头发,我们真的很心疼。孩子们的心态是积极坚定的,无论发生任何突发情况,大家从未掉过链子,始终保持全员到位,高度配合。孩子们的表演是精彩的,看着他们可爱的动作,听着他们美妙的歌声,我们真的很骄傲。”

  早在2021年底,参与闭幕式的孩子们就开始训练。在这4个多月,120多天,2000多个小时,学校操场、大兴芦城、“鸟巢”三地的排练里,孩子们克服了各种困难,顶风冒雪,圆满完成了闭幕式中点亮、颁奖仪式、缅怀时刻、熄灭4个重要环节和最后尾声的节目表演。

  东城学子亮相冬奥开幕式

  2月4日晚,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当“冰雪情怀”的歌声唱响,北京市第二中学金帆舞蹈团的39名成员登上主舞台,开始了开幕式仪式前表演。他们是唯一参与了北京“双奥”(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中学生团体,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之后,时隔十余年,再次登上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

  参加仪式前表演的还有来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舞蹈团的23名学生,他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在冰雪上自由、快乐地舞动,用充满活力的舞姿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少年对冰雪的热爱。

  在开幕式上,参与《雪花》表演的数百名孩子,其中一部分是来自北京景山学校和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的学生,他们用四个月的训练呈现了这一场天真烂漫的表演。

  在开幕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入场的环节,伴随着一首悠扬的《我和我的祖国》响彻夜空,包括来自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张瀚文、吴彦坤、冯琳珊3名同学在内的12名小朋友,在场地中央徐徐展开一面五星红旗,并将国旗传递给170余名群众代表。

市民在东城区冬奥文化广场观看北京冬奥会赛事直播。 

  74岁模特走上冬奥会开幕式

  2月4日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正式开启前,30分钟的暖场表演率先带动全场气氛。表演者中年龄最小者5岁、最大者74岁,东城区文化馆中老年模特队队员韩彬,正是这位年龄最大的演员。

  从接到任务到正式演出历时百天,韩彬和她的队友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每次大联排,大家凌晨4点多就要起床,集合前往“鸟巢”,结束联排回到家已经是次日零时许了,早上又要起来参加第二次彩排。这样的强度,年轻人都不一定能扛下来,而韩彬和她的队友们做到了。

  韩彬也在排练当中度过了74岁生日。她说:“在我有生之年,能参加这么一个盛会,特别激动。我们暖场的演员都是群众演员,体现了群众对奥运的热爱。我们的国家强大了,百姓生活安居乐业,我觉得是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

  亲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还有来自东四街道的赵小虎。东四街道商会党支部书记、北京阳光北亚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小虎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中国好人”“北京榜样”“北京市就业创业先进个人”“北京市孝星”等荣誉称号。开幕式上,各行各业代表、国家功勋人员代表、56个民族代表用手手相传的方式传递国旗,赵小虎有幸成为了其中一位。

  中外记者走进东城 “双奥之城”活力无限

  感受历史文化魅力、领略“中国速度”、寻找老北京记忆、相约“会馆有戏”……新春伊始,由2022北京新闻中心主办的“双奥之城新气象—2022中外媒体北京行”城市形象特色采访活动,邀请中外媒体记者走进东城,领略“双奥之城”的活力风采,共同助力冬奥、庆贺新春。

  2月1日正月初一,参加特色采访活动的记者们走进北京南中轴线,沿御道徐行,感受北京双奥之城的历史文化魅力。由于正赶上举办“祈谷文化特色活动”,中外媒体记者与春节前来祈福的游客在天坛一边学习“五谷”知识,一边用“黍、稷、稻、麦、菽”五种粮食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新春“五谷福包”,和天坛一起喜迎北京冬奥。

  2月2日,中外记者走进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感受中国高铁速度。在博物馆一层的转角,大家看到大名鼎鼎的“龙号”蒸汽机车(复制品),该机车曾在中国早期的唐胥铁路(唐山—胥各庄)使用。京张铁路兴建历史、新中国铁路发展情况......中外媒体记者一边聆听展馆工作人员的讲解,一边拍照、拍摄视频。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还向中外媒体记者推荐了馆内的互动设施,一系列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影视投影、模拟体验、多媒体触摸、沙盘演示等项目令现场记者啧啧称赞。

  打卡木木美术馆,登上隆福文化中心远眺,与市民一起体验剪纸、盘扣制作等老北京“手艺”……2月3日,中外记者深入隆福寺文化街区,走进四合院里的市民文化中心,用各国语言和镜头记录下北京老城区焕发出的新生机,不仅向世界展示首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文化消费新地标的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更是亲身体会了一把北京市民惬意丰富的业余生活。

  2月6日下午,来自36家媒体的56名记者在最新潮的文化地标和平菓局里见到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棕编艺术传人张存生仅用了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将棕叶编成了一只黄中带青、灵动朴实的小蚂蚱,记者将其接到手中时还微微颤动、栩栩如生。在结合传统工艺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和平菓局还孵化出了菓局老北京点心、“胡同把口”京潮粉面等新消费品牌,不断呈现更具新意的北京味道。通过传统与创新的碰撞,打造了集国潮零售、北京风味美食、老北京文化创意体验于一体的文化商业空间,推动文商旅融合,为北京传统文化引入新形式、新活力。

  2月15日,中外记者走进便宜坊(鲜鱼口店)体验传统美食制作。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于茜在一只鸭坯的腹部,用特制的金色颜料一笔一画地写下了“来”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焖炉烤鸭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洋将这只鸭坯拿起挂在了架子上,这样一排由中外媒体记者共同参与书写的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字样的鸭坯就完成了。记者们在合影时大声喊出“一起向未来”的口号,表达了对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祝福。

中外媒体记者走进颜料会馆。 

  2月18日晚,东城区“会馆有戏”系列演出之“遇见颜料”在颜料会馆精彩上演,中外媒体记者们参加了采访。演出以绛州鼓乐脉动的鼓点作为开场,与会馆文化相呼应,把观众带到千里之外的太行山侧。京剧和民乐伴奏《贵妃醉酒》又将观众拉入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中,京腔京韵诉说着古都北京的历史名城魅力。杂技、古彩戏法、三弦、萨克斯等精彩演绎的节目则是传统艺术经典的再度创新,展现了多元融合的艺术发展趋势,时尚元素与历史积淀的结合,突出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会馆文化的勃勃生机。

  “蓝色身影”温暖群众 志愿服务闪耀冬奥

  在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东城区冬奥城市志愿者们用热情的服务温暖着每一位市民游客,用志愿服务精神为城市运行保驾护航,为冬奥盛会贡献力量。自今年1月1日以来,东城区冬奥城市志愿者在6个志愿服务站、17个重点社区全面上岗,截至目前,累计3500余人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贡献近9000小时志愿服务时长。

前门步行街志愿服务站的冬奥城市志愿者为游客义务指路。 

  暖心志愿者为游客加油

  可爱的“冰墩墩”“雪容融”立牌,冬奥色彩的旗帜制服,游客在行至南锣鼓巷北口的“暖·空间”志愿服务站,便能感受到浓厚的冬奥氛围。

  冬奥宣传、信息咨询、提供饮水、防疫消杀、语言翻译、应急救助……在这些服务基础上,“暖·空间”充分发挥地理及空间优势,开展了“齐心迎冬奥 有你有我”书写冬奥寄语活动,进一步点燃群众的冰雪激情。

  “中国加油!”“冬奥有我!”“长大我也要参加冬奥”“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一起向未来!”……过往的居民和游客们认真地在彩纸上写出他们的心里话,并张贴在“暖·空间”的展示墙上,抒发他们对冬奥的热情。一位小游客告诉志愿者:“我喜欢谷爱凌姐姐,我也喜欢滑雪,希望有一天我能像谷爱凌姐姐一样参加冬奥会,为国争光。”冬奥城市志愿者鼓励小游客说道:“只要你坚持下去,努力拼搏,你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916路公交车在哪儿?”“我要去南锣鼓巷,该怎么坐车?”在东直门交通枢纽志愿服务站,冬奥城市志愿者贺昱甦拿出提前抄写好的简易公交指引卡,为游客一一解答。贺昱甦说:“这张卡片是我们站点的一个亮点,由简单的线路指引、车号组成,一些重要的站点被清晰标注出来,一目了然。根据这张卡片,我们可以快速准确指引游客出行。”

  “大白”变身“志愿蓝”

  在东城区的冬奥城市志愿者中,有一群与众不同的人,他们脱下“大白”,穿上“志愿蓝”,以贴心服务为路人带来温暖与感动。

  冬奥特色表演、冬奥项目体验、冬奥纪念留影……连日来,地坛公园冬奥文化广场志愿服务站的特色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与。来自北京市和平里医院的志愿者崔苗苗向记者介绍,在这些体验活动中,VR滑雪最受大家欢迎,有不少市民前来排队体验。崔苗苗则承担起了维护排队秩序,跟排队群众聊天解闷的任务。

  在聊天中,一位市民得知,今年春节,已经是崔苗苗因为工作第三个没有回家的春节,刚刚结束支援丰台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她,春节期间又接力支持冬奥城市志愿服务。这位市民心疼地说:“疫情发生以来,医院承担了很多的工作,谢谢有你们!”市民身边的小朋友也跟着说道:“谢谢阿姨,您辛苦了。”听到这些暖心的话,崔苗苗心里泛起一股暖流,她说:“这么寒冷的天,我却暖到了心里。我会继续将医务人员的工作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传递下去。”

  “阿姨,这些五颜六色的是什么?”“这是芳香避疫的中药香囊。”“什么是中药香囊?”“中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人生病了都是靠中医药来医治好的……”这是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志愿者齐呈媛在进行志愿服务时与一位小游客的对话。在前门步行街志愿服务站,来自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的志愿者们在做好冬奥城市志愿服务的同时,向过往游客讲解中草药香囊的作用、冬季养生茶的功效以及“七步洗手法”,不仅用实际行动支持冬奥城市志愿服务,更弘扬了传统中医药文化。

  据了解,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全区98名医疗健康志愿者在6个志愿服务站全面上岗,开展健康宣讲、防疫宣传、中医养生普及等志愿服务。

  冰雪魅力激情绽放 全民共享冬奥之约

  “中华儿女展精神,齐心协力为冬奥,举国上下迎盛会。”“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手拉手,冬奥梦,中国梦……”在东城区冬奥文化广场,一段段冬奥主题的表演引得台下阵阵喝彩、热闹非凡。在街道主题日文化展示活动朝阳门街道专场,穿着各种扮相演出服的大爷大妈们,表演着小车会、旱船、秧歌等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艺术节目。整场演出节目全部由退休党员、志愿者和居民自编自导自演,几乎每个节目都和冬奥相关,大家尽情表达着对北京冬奥会的祝福。

  东城区冬奥文化广场选址在地坛公园八区(北门),总面积1.2万平方米,有效使用面积(除绿地及设施设备)1500平方米。与北京市“双奥之城”一样,这里也是名副其实的“双奥广场”,曾在2008年建设成为东城区奥运文化广场,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一起向未来”,一路走来,向全世界讲述着传承奥林匹克精神的东城故事,承载着东城区积极参与奥运盛会的美好记忆。

  步入广场,天霁蓝、瑞雪白为主色调的环境设计、随处可见的“冰墩墩”“雪容融”,瞬间便可以将游客带入温馨、欢乐的冬奥“冰雪世界”。除舞台区、展览展示区,冬奥文化广场还设有体验区,为游客提供了2条冰壶赛道和2条冰蹴球赛道,在志愿者讲解和指导下,游客们争相参与、组队比赛,尽情体验着冰上运动带来的乐趣。位于广场北侧的科技冬奥体验区则设置了沉浸式体验设备,体验者经工作人员指导后即可上机体验,感受极限滑雪运动的魅力。

北京冬奥会期间喜降瑞雪,市民享受冰雪运动乐趣。 

  据统计,自1月7日正式开放以来,冬奥文化广场受到居民、游客的热烈欢迎,已累计接待游客2.5万余人次。其中,2月4日至2月20日冬奥会赛时运营阶段,共接待预约游客1.4万余人次,日均841人次,单日最高接待人数1207人次(2月20日)。

  在东城,同样拥有“双奥”之名的,还有世界首个“双奥社区”——东四街道。以申请创建“冬奥示范社区”为契机,东四街道将奥林匹克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涵。东四胡同博物馆以街区“文化会客厅”的身份,成为赛时和赛后国际文化交流的场所;东四四条、六条、九条胡同进行了冬奥主题的系统化设计;举办胡同“冰蹴球”“迷你马拉松”“篆刻冬奥印章”等一系列活动,让居民参与、体验冬奥文化,营造浓厚的冬奥氛围;成立“双奥社区志愿服务队”,带领更多的居民投入到冬奥服务中来。

  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也在自觉守护奥运文化、传递奥运精神。61岁的龚虎彪从小就有着深深的奥运情结。当年,他带着自制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倒计时牌,在倒计时500天、400天、300天、200天、100天,以及开幕当天与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倒计时牌合影。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脚步的临近,龚虎彪用葫芦烙画的方式迎接冬奥,生动的“冰墩墩”“雪容融”形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葫芦有接福纳喜的寓意,它寄托着居民喜迎冬奥的美丽愿望。奥运会再次来到家门口,我们要让全世界看看我们老北京的精气神儿。”龚虎彪说。

  为使居民更深入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点燃居民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东城区各部门、各街道、各社区相继开展了冬奥主题活动。东城区文联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设“画说冬奥”专栏,连载东城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2022年冬奥会官方科普读物设计者、“双奥”画家罗瑞创作的冬奥系列美术作品,用画笔科普冬奥项目、阐释冬奥魅力;北新桥街道海运仓社区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冬奥项目扮起来”活动,青少年模仿起来惟妙惟肖;东华门街道组织社区居民、驻区单位职工开展“辉煌百年喜迎冬奥·全民健身相约东华”暨全民上冰雪、滑冰展风采活动,普及冰雪运动、营造冬奥氛围、助力全民健身;景山街道美后肆时展出了来自北京五中教育集团孩子们近500幅冬奥相关作品,它们色彩明快、质朴自然、志趣盎然,充分展示了学生们对奥运和冰雪运动的向往。

  当得知我通过选拔成为开幕式一员时,我就在想,我一定要在全世界面前表现好,我想让全家人为我高兴,为我骄傲。在排练过程中,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团队合作,默契配合,经过一次次的改进,争取做得越来越好!站在“鸟巢”中央,全世界共同见证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我们一起向五星红旗敬礼,这是多么神圣的时刻!我深深觉得作为一名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

  ——灯市口小学学生 冯琳珊

  能够参与此次冬奥文化广场的街道主题日文化展示活动,展示我们这样一支群众文化团队的精神面貌,以这样独特的方式参与冬奥,大家都觉得非常激动。表演的同时,我们也真切感受到了奥运精神和理念,也借此机会让更多的人关注冰雪运动、关注北京冬奥,为传递奥运精神和理念贡献了一份力量。

  ——和平里街道黄寺社区欢腾艺术团团长 杨新科

  东四街道成为首个“双奥社区”,居民都为之骄傲、自豪。“双奥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从桶前值守、“东城守望岗”到日常的社区文体活动,都有志愿者的身影,居民对服务队越来越认可,对社区也更有归属感。今后,我们要将奥运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不断传承和延续下去,贯彻到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为居民服务。

  ——东四街道“双奥志愿服务队”队长 赵俊杰

  很多民警都经历了两次奥运,这既是城市的荣耀,也是我们首都民警的荣耀。作为冬奥驻地的闭环民警,我们用笑脸欢迎全世界的冬奥记者,用严谨守卫一个个封闭岗位,用坚持展现东城公安的冬奥奉献,用关爱克服警务团队的各种困难。作为“双奥之城”的公安民警,能为奥运做出自己的贡献,值了。

  ——东城公安分局和平里派出所副所长 梁勇

  一天下来摁动了上百次拍照键,但每次看到镜头后游客们开心幸福的笑脸,我就与他们一样,深深感受到冬奥的魅力。作为志愿者,能够帮助他们留下难忘的冬奥印记,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段经历将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我也将继续践行志愿服务理念,为“双奥之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冬奥城市志愿者、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团委副书记 卢思邈

  东城一直以来带给我的感受就是一个传统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地方,这次有机会能够走进东城,也切实感受到了传统文化艺术在东城的传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吉祥大戏院的京剧名家名段演出。我们发现表演者以及观众中很多都是非常年轻的面孔,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去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

  ——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责任编辑:王健恩)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