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文明创建

朝阳区觿堂文化智库:传统和现代碰撞出别样“火花”

来源:朝阳区文明办

时间:2022-02-25
  当中国非遗遇上现代设计,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当传统美学融入当代艺术,将催生出何种“化学反应”?觿堂文化智库(以下简称觿堂)汇聚国内顶级的艺术工作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者,探索推动非遗和传统美学与时代特色相融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腾笼换鸟”?搭建当代艺术展示平台
  觿堂的前身是太阳宫地区的一个废旧集贸市场,处于长期闲置状态。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改善地区文化环境、丰富地区文化内容,觿堂利用原址改建的形式,将这里打造成了一个艺术与文化相结合的互动示范平台。
  在改造过程中,觿堂邀请中国建筑研究院院士崔凯进行指导,整体建筑格局借鉴陕北地坑院和西藏院落经验,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和审美融入到设计中。自2013年成立以来,觿堂聚集了30余位艺术工作者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者,涉及领域包括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空间设计、照明设计、沉香文化、玉雕文化、古琴文化、传统戏法魔术、文房清供、茶文化、太极、影视等。
  “当别的园区在收藏艺术品的时候,觿堂收藏的是艺术家,收藏的是‘有趣的灵魂’。”觿堂文化智库负责人李昂说,30多位艺术工作者在觿堂创作、交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今,觿堂已经成为了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授权的全市文化创意项目孵化平台,北京文化创新工场的八个智库园区之一,也是北京市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和当代艺术展示平台、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传承发展?创作时代特色文化精品
  觿堂以“传统文化精神,当代语言表达”为诉求,积极倡导健康向上、自然本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风尚,鼓励艺术家创作出符合时代特色又蕴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意精品。
  记者在雕塑艺术家任哲的工作室看到,他的作品多以中国古代武士为创作原形,以(身体)运动姿态暗示的内在力量和性格气质,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日前,他历时一年半倾心打造的作品《赤韧》还亮相在了冬奥场馆——国家速滑馆。《赤韧》是一件雕塑作品,作品的主体东方武士周身红色,昂首目视前方,体现不断突破、挑战自我的勇气,身后不断绵延的丝带象征烈焰般燃烧的热情与奥运进取精神的传承。
  古琴大师任静的琴风大气激昂中不失细腻委婉,走进她的工作室,古琴《流水》的乐曲便婉转而来,拨动着人的心弦。不同于其他艺术工作者室内满满当当的作品,任静的工作室内只有古琴琴谱、屏风、兰花等少数摆件。“任静的工作室主要承担古琴文化传承和教学,平时也会举办一些雅集。”李昂说。
  觽堂还积极面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与上合组织每年合作开展中国文化日、哈萨克日、塔吉克日活动。还曾经举办西非七国文化日,让大使们和大使夫人们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体验中国的琴棋书画,学习中国的古琴、茶道、香道、插画、书法、京剧等,受到了广泛欢迎。
  赋能商业?打造“艺术园区的5.0版本”
  在为艺术家提供创作、展示平台的同时,觿堂打破了传统艺术园区收取租金和物业的盈利模式,以艺术赋能商业,通过平台共享,互惠互利互赢。
  “我们为所有进驻艺术家免除房租,提供更加宽松、理想的创作环境。”李昂表示,通过把艺术家叠加在一起,产生1+1>2的效果,可以扩大艺术家本身的商业价值,产生更多产业整合的效益。园区正是通过这样的整合,形成独创模式,被业内相关人士评价为“艺术园区的5.0版本”。“比如在觿堂艺术家曹盾导演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就叠加了古琴演奏家任静的古琴表演,以及制琴大师王鹏的古琴,这样就实现了艺术家市场价值和美学高度的叠加。”李昂解释说。
  本着以匠人精神带动匠人产业的理念,觿堂结合自身条件、优势和影响力,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借助已有文化交流机制与平台,打造新的文化交流品牌,成功举办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论坛、展览、演出等活动,成为北京市及朝阳区的文化名片。
(责任编辑:冯帅)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