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朝阳区文明办
时间:2022-03-04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北京充分利用此前夏季奥运会的场馆举办冬奥会,为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做了很好的启示。未来,这些场馆不仅能举办国际赛事、保障群众体育,还能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双奥朝阳的奥林匹克遗产将融入朝阳群众的生活。
吸引国际赛事落地
本届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冰丝带”,在冬奥会期间13次刷新奥运会纪录,其中1次打破世界纪录。使北京冬奥会追平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产生10项奥运会纪录),并列成为史上诞生速度滑冰奥运会纪录最多的一届冬奥会,“最快的冰”实至名归。
“冰之帆”(国家体育馆)和“冰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是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留下的奥运遗产,在刚刚结束的冬奥会中,他们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并且还将在冬残奥会中继续大放异彩。国家体育馆从夏季奥运会的体操、蹦床、轮椅篮球等项目,到冬奥会的冰球项目,实现了冬夏季场地互换功能;国家游泳中心用了近2年时间,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水冰场馆的转换:水立方、冰立方功能转换自如。
场地的升级,为引进更多的国际赛事提供了可能,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凯斯尼斯表示,“我们会很快回来,在这里(冰立方)举办国际大型冰壶赛事,这个场馆作为双奥遗产,可以说是我们在北京见过的最棒的冰壶场馆了。因此,我希望世界其他地区的冰壶运动员能有机会来见识并体验这个顶级场馆。”而国际大赛的举办,不仅可以反哺场馆的持续发展,还为朝阳群众提供了更多在家门口观看国际比赛的机会。
满足朝阳群众需求
事实上,北京冬奥场馆规划建设之初,就为每座场馆描绘了未来的发展蓝图:国家速滑馆“冰丝带”1.2万平方米的内场可以全部制冰覆盖,冰面采用分区制冷方式,做到对每一块冰面单独控温,整个场馆可实现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各类群众性冰上运动,更好地满足群众参与不同冰上运动的需求。
后冬奥时代,“冰丝带”将打造成为集合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冰雪运动中心,满足群众参与冰上运动的需求,成为中国冰雪的亮丽名片。据了解,“冰丝带”还自主研发了基于3D人工智能芯片和图像融合算法开发的滑冰、滑雪冬奥项目游戏软件。通过与摄像机集成形成体感互动平台,可准确识别人体动作,体验者在馆内无需佩戴传感设备就能完成游戏动作,进一步提升了观众体验冰雪运动项目的互动效果,也利于推广冰雪运动。
而已经有了十几年赛后利用“经验”的“冰立方”、“冰之帆”,在具备夏季、冬季运动转换能力之后,也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
保障专业人才培养
通过筹办北京冬奥会,双奥朝阳在家门口也有了越来越多跨季节、跨项目的顶级训练场地。这也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摇篮。
“冰丝带”在场馆内建立了针对速度滑冰项目的训练体能监测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全面采集、监测人员运动时产生的速度、加速度、心率、轨迹等数据,向管理者、教练、科研人员反馈运动员训练参数和运动细节,有助于提升速度滑冰训练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冰立方”将设立我国首个“世界冰壶学院培训中心”、举办国际冰壶赛事及系列冰壶培训等,促进冰壶运动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凯斯尼斯表示,从“水立方”到“冰立方”的“水冰转换”,使更多人有机会体验、学习和享受冰壶运动,并且有助于实现让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愿景。同时,凯斯尼斯认为,在兴建专业设施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努力培养并引进更多技术官员和教练,让冰壶人才遍布中国,而“世界冰壶学院培训中心”将培养出诸多人才,为中国在将来跻身世界冰壶强国之列打下基础。
冬奥场馆赛时服务赛事,赛后服务城市民生和发展。相信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后,越来越多的朝阳群众将走出家门,积极投入到各项运动中,“体育强国梦”也将从愿景走向现实。(北京朝阳APP)
(责任编辑:王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