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房山区文明办
时间:2022-05-312022年4月23日凌晨2:20,正在熟睡中的孟毅被单位来电惊醒,作为一名具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疾控中心流调队员,她马上意识到情况的紧急,没有多问,顾不上洗漱打扮,立即飞奔出家门,独自一人进入茫茫夜色中。虽然是女同志,她早已习惯“有战召必回”,不论在多深的夜里,不论刮风还是下雨下雪。有着丰富流调经验的她迅速进入窦店镇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点位,清晰严谨的流调思路、严格规范的技术操作,她每次都能跟队友完美配合,安全出色地完成现场流调和采样任务。
随着房山区新冠病例数量的激增,房山区疾控中心迅速调整工作模式,成立了电话流调组、风险点位排查组、风险点位现场调查组、大数据组、密接排查组、信息组及溯源组等七个工作组。孟毅受领导临时委派,负责主持风险点位现场调查组的工作。
现场调查是对电话流调的有力支撑和补充,能够核实病例轨迹,实际了解风险点位的具体情况,通过现场询问、监控信息、支付记录、扫码记录等方式判定和查找密接人群,采集相关人员和环境样本,以研判病毒传播风险。现场调查风险性很高,全部是确诊病例轨迹覆盖的场所,很可能环境存在新冠病毒,感染风险很大;现场调查需要深入各种场所、环境,只要确诊病例轨迹涉及到的,都要去,如超市、浴池、菜市场、冷库、公厕、饭店……情况各式各样,错综复杂;现场调查需要直面各种人,有配合的,有辱骂的,有不信任的……
孟毅根据区疾控中心领导指示,带领现场调查组的队员,采取闭环管理,全天24小时候命。在疫情初期,调查组队员只有20几名,每天要到50多个风险点位现场调查,每个点位调查时间少则2、3个小时,多则7、8小时,流调队员们几乎连轴转,每天睡眠时间不足2小时,也就是在会议室的躺椅上眯一会。有时连续工作长达120小时。
4月27日北京突然大幅降温,最低温度10度,来得匆忙的队员们都没有准备,只带了薄衣服,但是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也没有人去找领导,都在咬牙坚持着,疾控中心大楼里,每个人都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着。孟毅也一样,队员们工作的时候,她工作着,队员休息的时候,她依然坚持工作着,她要捋好各风险点位,联系好联络人,根据点位的地理位置和具体情况,合理安排不同工作能力的队员进入不同的风险点位开展现场调查,并且不断细化优化工作流程。各组出发前,她都要叮嘱该类型的现场调查注意事项,争取做到工作0漏洞。她每天接打电话上百个,因为每组队员出现场遇到的各种业务问题、现场困难等等,都要不断向她询问、求助或报告;她还要协调对接本组与其他各组之间的衔接工作;督促记录每组工作完成、报告撰写和反馈情况……每天工作量极大,每次遇到各种突发问题时,她都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好。
因为工作强度太大,组员们的身体情况关乎着现场处置的职业暴露风险,作为组长,也作为大姐,她在繁忙的工作中,经常关注、询问组员们的身体情况。由于现场调查,时间不能确定,每到饭点,她先为没归队的同志预留饭菜,还向单位特意申请了微波炉,保证同志们辛苦归来后,能吃上一口热乎饭。由于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她的嗓子一直嘶哑着,但是该叮嘱的话,她一句都没有落下。
随着疫情的发展,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良乡医院、房山医院、其他区县的医务人员不断加入到现场流调组,最多时达到80余人。为了做好驻地人员管理,她制定完善了临时现场流调组驻地制度,采用封闭管理模式,明确工作流程,强调队伍纪律,加强驻地消毒,指导、培训配合流调工作的民警做好自我防护。
有些外援医务人员防护服穿脱也不熟练,她就反复培训,教他们实际练习,有的外援人员没有新冠疫情处置经验,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让所有人员高效轮转起来,她采用“老带新”模式,让有经验的老队员,带着没有经验的新队员,还要根据各组队员们的能力,安排不同场所的流调任务,不断强化练习,每天深夜还要做好第二天的分组和排班,琢磨如何加强技术较弱队员的专业能力。她建立晨会机制,讨论、强调各种注意事项。在积极的氛围中,大家都积极学习,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新队员很快成长起来。由于奥密克戎传播力强、隐匿性强,为了预防职业暴露,避免医务人员思想麻痹,她多次召开会议,反复培训和强调防护知识,保证了全组人员对1000余个阳性点位的现场流调、采样任务全部安全、顺利地完成。
在连续封闭的一个月时间里,她很少给家中的两个孩子打电话,因为她怕,怕孩子们说想她,怕她忍不住落泪,只能将思念默默化为绵绵不绝的工作动力,虽然老母亲的身体不好,但是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她每次都在电话中叮嘱孟毅:“踏实工作,我能带好两个孩子,不用惦记我们”。而孟毅的父亲,在2022年1月份去世了。那几天,正是长阳冷库新冠疫情处置的胶着时期,由于连续多个日夜不停奋战,极度疲惫的她没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为此,她一直心存深深的遗憾和愧疚。
全天24小时,只要接到现场流调任务,不分白天黑夜,队员们都是立即出动,堪称“与病毒赛跑的人”,赛跑就是为了及时阻止疫情蔓延。5月上旬,虽然已经立夏,但是那几日天气反常,气温较平时骤降十几摄氏度,昼夜温差达到16摄氏度,由于封闭管理,大家都没有带厚点的衣物。
那段时期正值疫情高峰,一天深夜11点,突然接到任务,某确诊病例曾去过一个建筑工地。由于建筑工地很可能人员居住聚集,疫情传播迅速,必须立刻行动。同志们没有任何怨言,立刻整装出发。虽然冻得瑟瑟发抖,但是依然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一丝不苟地开展工作。建筑工地东西杂乱,到处是钢筋铁网,而此时又下起了蒙蒙细雨,深更半夜,工地负责人还不愿意带路,流调队员们穿着防护服,带着护目镜,加上照明不足,视线更加地差,边摸索着,边前进着。忽然,一根带铁丝的钢筋绊倒了高学才,这位47岁的老“防保”(27年预防保健科工作经历)顾不得疼痛,立刻查看防护服是否撕破,确保完好后,继续开始工作。
他们就这样在工地一直工作到天边泛白,才匆匆赶回驻地,顾不上吃早饭,更顾不上片刻的休息,赶紧把现场调查报告写完,提交。而调查报告一写,就是两三个小时。为了把现场情况描述清楚,他们还画好了详细的现场地形图附在报告里。所有工作完成后,高学才才发现腿已经肿了起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孟毅才得知,高学才以前做过心脏支架,身体状况不佳。像这样从半夜工作到早晨天亮的次数太多太多了,不论男女老少队员都经历过,有时还是连续几天日夜工作,但从没有人抱怨过,更没有人退缩过,大家忍着身体的不适,咬牙坚持着,坚持着。来自良乡医院的赵宇,患有夜盲症,开始的时候并未告诉组长,坚持晚上出任务,直到有一次,在黑暗的楼梯间摔伤了手和膝盖,才坦言自己的情况。
李晓堂,一位倔强要强的姑娘,一天,报告气温超过32摄氏度,她跟一名队友到一个汽配城的车间做现场调查,她穿着防护服,带着N95口罩等二级防护装备,坚持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期间,她觉得头晕,从车间出来稍作休息,怕队友工作时间太长,她强忍着再次进入闷热的车间继续调查密接,采集样本,即使再难受,也要认真细致地工作,最终在饮水机的水龙头上采到阳性样本(后期实验室报告)。由于在高温环境下穿着二级防护工作时间过长,这位姑娘刚回到驻地,就捂着胸口晕倒在地,被急救车紧急拉到医院。在抢救室刚刚醒过来,她想起调查报告还没有写,就急着抓起手机,远程指导队友写好报告的每一个细节,不能漏判密接人员,而此时,输液瓶里的药液还在一滴一滴地往下滴落着……
袁业锋,来自北京市儿童医院的90后博士,腼腆的安徽小伙儿,是第一批支援房山疾控中心的医务人员,正是现场流调人手最紧张时候。工作强度超大的时候,袁业锋非常谦逊,没有傲娇、没有自大、没有怨言,每次孟毅安排出现场任务的时候,只要他有时间,哪怕是刚从现场回来或是刚写完报告,他都会说:“我去吧,我年轻!让其他人多休息一会儿”,每一次,他都认真学习现场流调流程,回驻地以后,他经常让队友休息,自己独自完成报告,之后不顾休息,认真总结每次现场经验,把不同风险点位的注意事项再次细致地完善一遍,方便以后其他同志到相似点位开展调查。当现场流调队搬到封闭办公区后,他主动担任了“网络管理员”,连夜给十几台电脑安装了局域网络,极大地方便了大家办公。
邢季伟,来自北京友谊医院的一名护士,她干事利落,思路清晰,也是第一批支援房山的医务人员,虽然没有干过公共卫生的工作,但是她勤奋学习,接受能力强,很快掌握了密接判定标准和采样技术。在现场调查工作中,她善于发现问题,会及时跟孟毅沟通,提出合理化建议,例如流调人员到疫情现场停车位置的选择,社区工作人员疫情防控意识不足,防护不够……当阎村镇大紫草坞出现多个病例时,几乎所有流调人员全部出动,邢季伟负责水果摊位和蔬菜摊位。由于当时全村已封控,无法到现场找到摊位,只能通过电话沟通,由于座机数量不够用,为了保证及时处理,她就用自己的手机与风险点位人员联系,因为要判定密接,所以要求对方提供账单记录,没想到对方反诈骗意识非常强,尽管她百般解释,也通过村支部给他打了电话,但他依然打了110。当时邢季伟家中孩子生病,刚刚放下家中的电话,就接到了110的核实电话,委屈的眼泪一下就涌了上来,但她强忍住没让眼泪掉下来,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说话的语速,配合警察做记录。挂掉电话,她快速走出大厅,不想让自己影响到其他同事,抹干眼泪,找孟毅商量,为了让对方放心,她亲自去解释一趟,最终顺利完成了密接人员判定并及时转运。
感动的故事太多太多,说不过来,每一名现场流调队员,不论来自北京的哪个区县,不论来自哪家单位,来到房山疾控支援,都是齐心协力,都在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舍小家为大家,舍下了家中的妻儿老小,有的因为夫妻双方都忙工作回不了家,而让孩子独自在家一个月的,有的孩子生病,也顾不上问一句的,大家打电话时都会说,“我是房山疾控人员”,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拼尽全力,尽快控制疫情蔓延,及时把病例和密接都“抓出来”,控制住,让大房山早日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责任编辑:王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