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防控前线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叫集中隔离点,在这里,医务人员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需要24小时随时待命,时刻为被隔离人员提供专业化的医学观察和人性化的温情服务,成为集中隔离群众可依靠、可信赖的“家人”。
从清晨到日暮,从日出到日落,在房山区良乡镇某处隔离点B区,36天昼夜守护不间断,“隔离病毒不隔离爱”,来自不同医院的26名医务人员用坚守与温情演绎着一个个感人故事。
迎难而上 奋勇担当
5月2日,正在朝曦公园执行核酸采集任务的房山区第一医院王光华接到医院紧急电话,通知他带队去刚刚改造的隔离点工作,没有片刻犹豫,迅速整装出发。就这样,从一个“战场”转战到了另一个“战场”,距离新冠病毒更近了。
医院派往该隔离点的人员有王光华、安志勇、王林松、孙巍、曹辰、任奚、付振海、张欢,初到隔离点时,大家都有点“傻眼”,这里就是个小区,一点医疗设施也没有,要如何制定流程?如何设计通道?如何排班查房?”王光华和安志勇作为领队,思绪万千,此时心中唯一共同的信念就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问题一个个冒出来,一条条记下来,抓紧时间解决。为了能够让隔离人员住得安心、舒心,他们带领团队层层“扫楼”,就像酒店经理一样,查看房间有没有打扫干净,热水是否正常,马桶有没有堵塞,消防设施是否完备,逃生通道是否畅通。对医疗队来说,除了医生,他们又多了这些身份:搬运工、服务员、客服……
用心用情 正式启用
5月4日,白天准备防护物资和生活物资,制定“一办七组”,明确责任分工,分小组进行收住隔离人员流程演练。刚刚吃完晚饭,接到通知1小时后正式启用隔离点,所有医务人员和保安入驻红区,准备接收隔离人员。从5月4日夜里开始到5月6日白天,不间断收住隔离人员500余人。
一个隔离点就是一方阵地,坚守好阵地就是当下的职责。隔离人员来到陌生的环境,难免出现情绪不稳、行为过激等状况,因此每天大量的心理疏导、安保任务,也是医务人员必须要面对的环节。为了缓解隔离人员紧张的情绪,在6月1日儿童节,为14周岁以下的儿童送去文具包;在端午节,为所有隔离人员发放食品礼包。虽然集中隔离点对大众而言是一个冰冷的词语,但所有医务人员都秉持着“人民至上”的理念,化小爱为大爱,在实行封闭隔离的同时,一步步展现着温情与暖意。
关怀备至 守护不停
“我的痛风犯了,很疼,能不能帮我买点药过来?”
“我父亲是一个82岁的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身体也不好,能不能重点关照一下?”
“我有糖尿病,能不能我的饭菜不要加糖?”
“能不能……”
隔离不隔爱,变“隔离”为“陪伴”。在隔离点中,不仅有健康的成年人,还有80多岁的老年人、有4个月大的婴儿、有待产的孕妇、有慢性病人、有聋哑人,还有失眠焦虑、抑郁症的人群……每日都会接到不同的诉求,面对诸多挑战,他们均及时、耐心、细心地提供帮助和关怀,他们为80多岁的爷爷奶奶定制老年餐,给需要看书备考的学生买台灯,给长期慢病的人群购药,接送透析患者到医院透析,送突发急症的病人外出就医,为焦虑、抑郁的人群进行心理疏导……他们用严谨细致地服务,让每个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我们看到每个隔离点每天都演绎着不同的感人故事,无奈篇幅有限,我们无法一一讲述,但所有隔离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奉献与坚守同在,责任与使命同行。
(责任编辑:王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