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东城区: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追寻红色印记

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1-10-29

  东城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地,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气息,在这41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坐落着诸多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红色建筑。今天为大家介绍位于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

  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宫)南面,天安门西侧,与故宫一墙之隔,占地23万平方米,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它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中山公园正门进入,沿东侧长廊曲折北行,在古柏群旁,古朴典雅的四廊八柱式传统建筑,就是始建于1915年的来今雨轩茶社,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所之一。“来今雨”这个名字取自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秋述》中:“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在这里“今雨”代指新朋友,“旧雨”代指老朋友,意思就是新老朋友来此欢聚一堂。

  来今雨轩大门旁挂有清代学者孙星衍撰写的一副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莫放春秋佳日过”,化用陶渊明的诗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意思是不要浪费美好的时光;“最难风雨故人来”,化用杜甫散文《秋述》中的语句,表达最难得在经风历雨时有朋友相伴的感怀。

  百年前的来今雨轩茶社,承载了中国进步青年的光荣与梦想,他们曾在这里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而探索,为传播革命文艺思想而呐喊。楹联虽是古人诗句,其意境却如此贴切,当年这些进步青年正是珍惜时光、上下求索,与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一道向着光明前行。

  20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来今雨轩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1918年11月,李大钊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庶民的胜利》,他说道:“民主主义的战胜就是庶民的胜利。”他那铿锵有力的声音震撼人心,点燃了革命志士心中救国图存的火种。

  1919年7月,由李大钊等人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在来今雨轩正式成立。根据李大钊等人提议:“本学会宗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学会的信条是:一、奋斗,二、实践,三、坚忍,四、俭朴。”李大钊曾介绍毛泽东、赵世炎、张闻天、恽代英等人加入学会,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等多次到来今雨轩参加学会的聚会、座谈会,阐明政治主张。1920年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李大钊也多次来到这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1年5月31日,少年中国学会部分会员合影。后排右起:邓中夏、章志、李大钊、陈愚生、高君宇、黄日葵;前排右起:刘仁静、孟寿椿、沈怡、苏甲荣。

  据记载李大钊先后在来今雨轩茶社传播进步思想多达十余次。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许多有志青年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毛泽东、高君宇等。这些同志在北京期间曾经到来今雨轩开展过多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就有12次。据《少年中国》月刊中记载毛泽东早年也积极参加学会活动,其中包括1920年3月3日在来今雨轩召开的北京会员欢迎会以及4月10日由北京会员恽代英等11人在此召开的常会。

  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影响了一大批中国的进步青年,他们渴望通过文字来表述自己的政治和人生理想。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在来今雨轩正式成立,学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创作了许多揭露黑暗旧中国的现实著作,擎起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成立时在来今雨轩茶社前合影。前排右三:王统照;中排右二:朱希祖;后排右二:耿济之、右七:郑振铎。

  2018年底,历经百年沧桑巨变的来今雨轩闭店修缮,2020年3月,北京市将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列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为了重现百年前的场景,中山公园结合史料参照民国时期的样子,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复原。修缮后重新开放的空间,既还原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茶社经营,也布置了展览,设置了展品,就是希望通过“展用一体”,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革命旧址,聆听红色故事。

  100多年前,这里承载了中国进步青年的光荣与梦想,他们曾在这里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而探索,为传播革命文艺思想而呐喊。

  百年风雨故人来,故人精神长励志。如今,来今雨轩修缮如昨,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在此驻足,回首那段艰辛岁月的红色往事,追思为信仰真理献身的革命先辈。

(责任编辑:王宇静)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