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房山区文明办
时间:2021-11-11韩锦平:家校如何共同答好“双减”这道新“考题”
伴随着“双减”教育政策的重磅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也顺利通过,这不仅是对“双减”政策的呼应,更是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进行的立法,足以说明家庭教育工作已成为国家战略。如何落实好“双减”政策,让其发挥出最大功效,考验着学校和家长们的集体智慧。我认为只有家校双方形成合力,才能共同答好“双减”这道新“考题”,实现其预期目的。下面,谈几点我们家校共育的思考与做法:
筑牢思想根基,增强共育合力
中医上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家校共育、形成合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孩子的教育需要家校合作共同完成,缺少一方的教育都是不完善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
目前,大部分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平时无暇与孩子交流,久而久之,形成“只养不育”的局面。多数农村家长一方面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他们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另一方面认为家庭教育就是看着孩子做作业、上各种辅导班等。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片面认知导致家校互动成了学校一厢情愿的事情。
“双减”工作,不仅仅是对学校提出的要求,同时也需要家长理解“双减”的目的以及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于“双减”带来的变化,学校要与家长做到良好的沟通,一起学习好、理解好“双减”精神和学校关于落实“双减”政策的建议,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着眼于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基于孩子内在特质,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只有家长了解了教育的本质和教育规律,解开家长的心结,才能更好地达到给学生减负的根本目的。
事实证明,家长与学校配合得越好,教育就会越成功。在教育这条路上,学校和家长应该成为最好的搭档,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家长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同路人”,而不是教育的“挑刺者”!
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家教实效
针对农村的家庭教育往往不是通过沟通去“征服”,而是蛮横的以“我这都是为你好”为理由而去“降伏”的现状,我们注重加强家庭教育方法指导,提高家教实效。因为真正的教育应该靠关爱、学识和品行去征服而不是靠身份、地位和权威来降伏!“发脾气”、“讲道理”、“刻意感动”的教育方式是无效或低效的。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双减”政策之下,我们要让家庭教育回归本源,增强家校合作的实效性,我们更注重指导家长把减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花到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上去。
指导家长引导孩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养成按时就寝的好习惯,确保孩子的睡眠时间和质量,树立健康意识,保持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养成积极运动的好习惯,通过适宜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使好读书成为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以及在家庭中的主人翁意识。好习惯的养成,让孩子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孩子一辈子也偿还不完它的债务。
指导家长把孩子的问题转化为技能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多数家长常常会遇到许多困扰,总觉得自己孩子的问题太多。我们认为,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需要学习的技能,如果我们把“孩子有很多问题要改”想成“孩子有一些技能需要学习”,就很轻松很多。要解决困扰孩子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学会某种能够帮助自己克服这个问题的技能,因为孩子的问题通常是由于尚不具有某种技能造成的,一但掌握了这个技能,问题也就消失了。孩子掌握了某个技能后,他们的自信心会大大增加,当孩子有了自信,他们就会迸发出更大的潜能。作为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整理家务能力、安全自救能力、知礼守法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倾听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一些技能。
帮助家长把“家堂”教育做起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的价值观培养,对青少年的成长轨迹有着极为强大的影响力,如果没有在最初就播撒好的种子,无论未来怎样耕耘心灵的田地,都难以获得好的收成。全社会都应该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不能让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们的早期社会认知、情感价值建立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帮助家长解决“出厂”质量问题,而不是责怪和埋怨。
弘扬优良家风,涵养思想品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他谈到,“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因此,学校广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主题活动。
有人说: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这句话深刻说明了教育是一种影响,父母思想和文化的修养,都会给孩子以深刻的影响。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有理想的有用人才,这个愿望无疑是很好的。但实现这一良好愿望,家长本身就要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创造自己家庭的风气,并且身体力行,做孩子的表率。家长是孩子成长中的“无字书”,孩子不是按照父母的期望而是按照父母的样子成长的。孩子的成长中藏着父母的智慧,父母的底蕴映射在孩子的成长中……
还有人说:娶媳妇先看她妈,嫁女儿先看他爸,话虽简单,却很有内涵。除了基因的原因,还因为成长环境的关系。如果父亲是大男子主义,男孩也很有可能保留同样的思想。如果母亲比较勤劳,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女儿也多会对操持家务很有一套。确实,家长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一流的家长给孩子做榜样;二流的家长给孩子做教练;三流的家长给孩子做保姆。教子如种树,作为家长,不要总告诉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 要在孩子的“根”上下功夫,而不是整天想着子女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孩子不会像机器人一样,输入“刻苦”“勤奋”的指令,孩子就会自动运转。常言道: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问题,要从原件上找原因。
良好的家风是传播家庭美德、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德育良方。它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人们终身的财富。家风就像是一个家族的灵魂,它不是挂在嘴边的唠叨,也不是贴在墙上的名言警句,它是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的一个准则,已成为一种习惯的“动作”,而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强制形成的一种风气。传承好的家风,才能培养出家庭的孝子贤孙,进而培养出国家的贤良忠臣。
总之,“双减”不减责任,“双减”不减质量,“双减”不减成长。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家庭的熏陶。减轻学业负担,不代表减去父母的责任,与之相反,它更要考验父母的担当。作为家长,关注家庭教育就是关注自己的家庭和谐,学习家庭教育就是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践行家庭教育就是承担自己的育人责任。作为学校,关注家庭教育就是关注民生、关注家庭的未来、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就是在用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提升家长素质,提升国民素养,为社会培养合格有用之才,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
(责任编辑:张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