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东城区:非遗在社区 渠道活受益广

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1-11-22

  “非遗在社区,就是将鱼养在水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社区,并大量存在于社区。今年以来,东城区文旅局紧扣中央精神,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定位,将“崇文”作为实施路径,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非遗在社区工作的深化与创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创新的丰沛源头,打造特色彰显的新时代社区文化。

  一、形成了一个模式

  立足资源优势,结合各地区不同的发展特点,形成了街道、社区、传承人三级联动工作模式。

  以东花市街道为例:东花市地区在历史上就是老北京手工艺聚集区,燕京八绝等都曾在这里设立作坊,尤以绢花、绒鸟、料器的知名度最高。为了更好地突出资源优势,东花市街道建成了北京市第一家社区博物馆——东花市社区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1880平米,为绢人、葡萄常等6个非遗项目设立了专门展厅,陈列了传承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精品,并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现各非遗项目历史和制作过程。2021年5月起,东花市街道与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绢人”传承人滑树林合作,以社区志愿者、青年社工、社区居民抗疫为题材设计作品,通过7次课程,为期2个月的授课,传承人与社区16名居民集体创作了绢塑群像《党领导抗疫,我们在一起》,此作品在东花市社区博物馆长期展出,充分体现了“非遗在社区、作品留社区”的理念。2021年10月中旬,东花市街道还组织居民以冰雪迎冬奥为主题,通过7次课程分步制作花样滑冰运动员、滑雪运动员等人物群像,庆祝2022年冬奥会召开。

  今年以来,“北京绢人”“北京绒鸟绒花”项目已在街道8个社区培育了100名非遗爱好者,20余名非遗制作骨干,让非遗扎根社区。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融入花市街道百姓日常,成为东花市居民在社区中感受传统文化、传播主旋律、弘扬时代风采的重要载体。

  二、占领了一个阵地

  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将非遗技艺融入学科教育,实现了非遗保护与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有机衔接,将非遗植根校园。

  一是发挥学校特色,厚植非遗情怀。传拓艺术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是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是项目保护单位,受传于故宫博物院的校长王泽旭是项目传承人。借助美术办学优势,工美附中将“金石传拓”纳入课程体系,由校长王泽旭亲自授课。2015年9月开课至今惠及学生及家长千余人。为了将非遗从基本普及到融入日常学习生活,该校成立了金石传拓技艺工作室,使同学们在课余饭后也能随时随地的触达此项技艺。人人都会一门非遗技艺、都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也已成为工美附中校园的主旋律。

  二是与教委合力共创,推动非遗在校园走深走实。2017年3月东城区教委制定并开始实施东城区青少年“文化?传承2030工程”。项目经过几年的实施,因校制宜、特色发展,基本形成 “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局面。2021年9月28日,以非遗为主题的“爱心共育”融合课程“爱上景泰蓝”开课仪式在东城区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成功举办。国家级非遗大师钟联盛接受了东城区教委颁发的专家聘书,并受邀为课程第一批课程实验基地的同学们讲授“爱上景泰蓝”第一课。

  学校作为青少年培养教育阵地,特别是一些传统名校,对社区文化还具有强劲辐射作用,通过多年的培育,京剧、中医药、书法等非遗项目在校园内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基本形成了非遗的重要传播阵地。

  三、打造了一个品牌

  2021年5月,利用东城区非遗传习中心这一平台,整合多方资源,打造了属于东城非遗的品牌——“非遗理想家”。“非遗理想家”以“文脉传家,体验你身边的诗与远方”为行动指南,旨在打造一个沉浸式体验非遗的中国人独特的“家”文化空间。通过不同主题丰富多彩的传习活动,激发社会大众积极参与非遗的传播与体验,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共同打造一个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当代中国人智慧与精神、倡导自然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传递东方生活美学与生活应用的“理想家”。

  在这一品牌架构下,东城区非遗中心整合多方资源,围绕不同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益性非遗体验活动:

  2021年中秋节,策划了“玉兔煴香凭栏望,抚琴奏乐花满堂”——中秋雅集系列非遗体验活动,分为“雅赏——古琴尺八”“雅趣——插花品香”“雅玩——做宫灯捏兔儿爷”等几个板块,共举办6场,线上、线下关注和参与近500人次。

  国庆节期间,分四地共开展十场“打卡东城非遗,玩转国庆‘家’年华”系列主题体验活动。用非遗弘扬爱国情怀。由传承人老师精心设计并教授制作出花团锦簇的国庆主题剪纸、传统技法编制的中国结红灯笼、寓意家国同心的团圆绒花等爱国主义题材作品,用别具一格的方式表达着大家对祖国的祝福和热爱;探索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分别开展了老北京耍货、国粹京剧文化和传统中医药主题的非遗体验活动,以不同特色的文化氛围彰显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创新了一个理念

  打造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非遗社区,利用“网上社群”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6月11日落成了红桥5G非遗文创直播基地。设立“大师的周末时光”“00后说非遗”两大特色版块。Z世代主播与非遗大师跨世代碰撞,让非遗更年轻,更有活力。3个月内,红桥5G非遗文创直播基地共直播56场次,场均点赞6839次。5G直播基地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粉丝吸附能力,成为年轻人网上生活的必备项目。

  为了向海外华人华校宣传推广中国非遗,让华人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技艺,由国务院侨办主办,京城非遗人才创新发展联盟协办的2021中华文化大乐园夏令营于9月11日在线上正式开营。来自荷兰安多芬中文学校、丹华文化教育中心等多家华文学校师生近300人参加了活动。这项活动还将逐步在全球海外华人华校铺开,成为海内外青少年了解非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作为线上活动的补充,线下也开设非遗体验。市场内的“守艺巷·1979”区域内设立了20多平方米的互动体验区,在体验区内可切身参与体验中国扇、鼻烟壶、京绣、景泰蓝、脸谱、雕漆、紫砂壶等品类,感受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定期开设由非遗传承人亲临授课的大师体验互动课程。全新创意的“二十四·约非遗主题餐厅”是非遗传播孵化园着力打造,以进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的24节气和东城区蕴藏的丰富饮食老字号结合,宣传非遗文化为目的的重点项目,在餐厅环境、餐品搭配的开发,使社区居民通过日常饮食再次感受非遗的魅力。

  五、联动了多家平台

  发挥东城区公共文化示范区的优势,联动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空间,充分利用社会机构功能,使非遗文化多元供给链接全年龄段。

  美后肆时文化中心是利用北京地铁8号线盾构腾退空间建成的三进四合院,目前是北京城区最大的公共文化场所。取名“美后肆时”,寓意“四季更新,四时更迭,美好永不间断”,已经成为城市更新、社会化运营的典范。“四合院非遗季”和“中轴线上非遗荟”是美后肆时的常设活动。每届活动历时3个月,有上百个非遗项目走进美后肆时。在这些非遗活动之外,常设的非遗课程一年365天不间断,社区居民天天可以到这里找寻到自己喜爱的非遗项目,体验丰盛的非遗大餐。以美后肆时为中心,非遗资源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不断向外辐射,延伸到周边的胡同、街巷、社区,促进形成和谐的社区生态。参加了活动的受众们,走出活动空间,走进胡同、老城,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献计献策。

  东城区文旅局以高标准建好非遗之城为目标,以非遗发展传承的自然规律为遵循,以区域内丰厚的非遗资源为出发点,以提升社区居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落脚点,将持续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发挥非遗在城市更新中的“粘合剂”作用,使每一个热爱非遗的人在东城找到土壤,构建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的东城样本。

(责任编辑:王宇静)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