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西城区:花灯手艺人幸福坚守 作品走进残奥会

来源:西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1-11-29

  在杨梅竹斜街东口,挂着一个大灯笼,高1.4米椭圆形铁艺材质,古朴典雅中透着现代感。和周围的居民打听花灯的主人,是一位名叫周国利的匠人。

  小小花灯走进残奥会

  “为做花灯他常起早贪黑,有时候半夜我睡醒一觉了,发现他还坐在小板凳上制作细节。”周国利的爱人介绍。说起与花灯结缘还得从周国利小时候说起。因为患有小儿麻痹,周国利不能跟其他伙伴肆意奔跑,于是,他经常坐在爷爷身边,看一只毛猴如何诞生,看一根根铁丝如何围成椭圆形框架如何与不同的剪纸和蜡烛搭配成花灯……看他认真的样子,爷爷总会笑着摸摸他的头,然后讲自己的制作方法。不经意的交流在周国利幼小的心里扎了根。上小学后,爷爷的手艺周国利基本上都学会了。

  参加工作后,忙碌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周国利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花灯工艺,但他从没忘记那些制作的细节。直到2003年下岗后,在大栅栏街道和延寿街社区的组织下,他才重拾花灯制作工艺。

  重新制作花灯,他心里多了一份坚持,因为这项技艺太过繁复,要求也高,会的人寥寥无几。“花灯主要得把铁丝弯曲、拧结、编织成立体造型。六边形的宫灯我也做,但做得更多的是花灯,以前照明使用。”周国利说。花灯的主要材料是铁丝。一大盘铁丝,几个小时,周国利就像个魔术师,把铁丝变成球形、桶形、多边形等不同形状,再进行刷漆晾干,内衬红、黄等不同颜色的纱布,再加之“福”字或脸谱等不同剪纸,并在下方底座可以活动的木制烛台上插上蜡烛,这样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图案的花灯就做成了。

  对于周国利来说,制作环境是最大的难题。由于没有专门的工作室,夫妻俩在不到10平方米的空间里一边生活一边制作花灯。可是,这并没有阻挡他对花灯技艺的执着。由于手艺精湛,花灯外形精美,他多次受邀参加市、区组织的残疾人作品展示,最后还作为代表参加了2008年北京残奥会和世界博览会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展示。

  “你看,我们当时拍了好多照片,中国选手、外国选手都喜欢我做的花灯。能够通过技艺展示民族工艺,我觉得很自豪。”翻着以往的照片,周国利骄傲地说。2008年北京残奥会时,周国利带的是可手持的小巧灯笼。一番交流后,各国的运动员都被花灯圈粉。“这么好看的花灯是怎么做成的?”一位国外运动员用刚学会的中文问道。周国利笑着拿出了提早准备的铁丝,弯曲、拧结、造型……不一会,椭圆形的花灯就成型了。运动员们激动得鼓起掌来。

  传统工艺转型升级

  周国利的工具有些颇有“分量”。为了便于制作,周国利还自己研发工具。“掐丝、打弯到正形,每一道工序需要的工具都不一样,而我研发的这些工具有一些可拆卸,制作形状多样的花灯特别实用。”周国利说。

  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同时,他也一直保持开放的心态,刻苦钻研,推陈出新。2015年,三个来自国外的年轻建筑师与设计师发起了“WIRE WORKS”项目,主要内容是设计师与民间手工艺人一起所完成一次创新。

  他们找到周国利,在尊重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探索金属编制技艺的新用途。

  在材料方面,周国利一直使用铁丝,但是铁丝遇水易锈,所以国外设计师建议采用更加轻盈的铜丝。根据实物大小,由铜丝制成不同尺寸的伴手杯、三组托盘、台灯、吊灯等日用品。在这些作品中,其中有一件吊灯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在铁艺灯罩上尝试覆盖纸浆,用墨水染上渐变色,使得一件平常的吊灯充满别样的美感。在设计师和周国利的共同设计构思下,花灯增添了更多的创意,兼具功能性和时尚美感。作品还在201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展出。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也给周国利带来不少启发,为他日后的作品创新做了铺垫。(北京西城报)

(责任编辑:刘畅)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