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文化东城”会客厅举办皇城根主题沙龙讲座

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1-12-17

  近日,“文化东城”会客厅——“皇城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主题沙龙讲座正式开讲。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韩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遗产四所所长阎照做客“文化东城”会客厅,从历史、保护和规划三个角度带来主题分享。不少市民参与到此次活动中,开启了一段难忘的皇城根遗址前世今生文化探寻之旅。

  此次沙龙是“文化东城”会客厅第一次通过网络进行直播,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广东城文化。市民通过公众号预约报名参加现场活动,更多人则通过网络直播感受北京悠久的历史,了解保护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和未来的前景。讲座结束后,现场听众与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共同为更好地宣传老城保护和文化传承提出了宝贵建议。

  2000年,王府井大街改造时发现了明代东皇城墙遗迹,这段明代古城墙像是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皇城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市决定在遗址上建设公园,2001年皇城根遗址公园动工并于同年建成。皇城根遗址公园毗邻世界遗产大运河和故宫博物院,与南锣鼓巷、王府井、隆福寺商圈相接,是在北京旧城整体保护的思路下,综合解决民生、研究历史、保护文物、展示文化等为一体的实践。公园北起平安大街,南至长安街,是北京城区内建设的第一个带状公园。皇城根遗址作为中轴连续的空间序列组成部分,兼具历史遗存、多元文化载体、城市景观、公共空间等多重功能。

  本次“文化东城”会客厅沙龙上,三位专家为大家带来了精彩分享。

  韩扬讲到:“考古发现的元大都皇城遗存很少,基本都是文献记载。永乐17年年底,在宫殿建设完成后,明皇城开工。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的位置就属于皇城的东墙。皇城东墙在明代宣德时,也就是1432年,因为城墙外人们生活喧嚣的声音打扰到大内,所以向东移动。清代沿用了明朝的宫室、宫墙,皇城墙基本沿袭下来。后来皇城和城门大部分逐渐废毁,或拆作他用,皇城根就成了地名。近年来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建筑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整个旧城区、整个皇城都进入整体保护范围之内。”

  孔繁峙讲到:“我们对皇城的价值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对皇城的废弃,到之后认识了它的价值,对它实施保护。新中国成立以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81年是对皇城的改造和利用阶段,皇城内除了皇宫御苑以外,很多建筑用于办公。第二阶段,上世纪80年代国家公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北京首次明确了皇城的文化性质,也确定了皇城的保护地位,皇城就成了北京名城的核心建筑。第三阶段,申报世界遗产,将皇城作为中轴线和故宫周边的历史环境,列入遗产保护的范围。”

  阎照介绍了景山片区的控规和在城市街区更新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皇城的文化非常突出,在明清时主要作为皇家禁区、服务皇室的功能区域、后勤供给的主要街区。近代包括中法大学、北大红楼等则体现了红色文化和基因。既要保护好文化遗产,又要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和保障。”

  本次“文化东城”会客厅的举办,对深入挖掘展示历史文化资源,助力老城整体保护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东城区通过持续打造“文化东城”会客厅IP,不断加速“崇文争先”,坚持“以文化城”,共同营造名城保护的良好氛围,不断焕发老城新生,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责任编辑:王宇静)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