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3月25日以来,朝阳区直机关系统先后抽调两批党员干部支援区疾控中心。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日夜值守、连续作战,以实际行动“走在前、作表率”,在流调溯源领域与病毒争分夺秒,助力朝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来自朝阳区工商联的唐加斌第一批带队支援疾控中心并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在此次支援任务中,他带领10余名机关干部,承担密接组工作的重任。说起密接排查工作,用唐加斌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24小时待命,只要有任务,就必须立刻处理”。排查新冠确诊病例的密接、次密接人员,工作量大、内容繁多、要求标准高,一个人、一个数都不容有错。面对工作强度和专业性的双重挑战,已经有26年党龄的唐加斌主动扛起责任。即使在深夜接到通知,他也是立即行动,第一时间对流调信息进行核实,对密接、次密接人员的疑惑进行耐心、细致地解答,并及时录入、上报数据资料,对接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进入密接组之前,唐加斌已经在区冬奥保障团队借调3个多月。在接到支援疾控中心的任务后,45岁的他立刻放弃休假,迅速到岗,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在此次专项支援的机关干部中,除了像唐加斌这样勇于担当的老党员外,还有很多主动请缨的青年党员。
来自朝阳区档案馆的张秋实,在接到单位通知后,二话没说,立即报到投入工作,承担起了电话核实密接、次密接人员信息,接听群众咨询电话,对部分集中观察群众进行心理疏导的任务。“80后”的她是一名党员,也是一位还处在哺乳期的妈妈。为了不影响工作,她主动放弃每天一小时的哺乳时间,利用午休时间,回家给孩子喂奶,再按时返回工作岗位。
她说:“电话组的工作不那么辛苦,我可以兼顾。”可事实上,工作中的张秋实几乎每天都要抱着电话打上一整天,加班三四个小时是常事。面对部分群众对防疫政策的不理解,她要耐心、细致地劝说,一通电话甚至要说上一个钟头。挂了电话后,她的嗓子有时都沙哑了。
来自朝阳区气象局的周鑫是一名“90后”年轻党员,在区疾控中心信息组负责整理流调大数据,对病例、密接人员活动轨迹信息进行汇总、梳理、录入、归档等。认真负责是同事们对周鑫的一致评价,也正因为如此,在区疾控中心工作时遇到的一个“小插曲”可把她给急坏了。周鑫住在酒仙桥,因上下班通勤经过中高风险地区,北京健康宝出现了弹窗。发现这一情况时,刚刚结束24小时值班的周鑫顾不上休息,第一时间向临时党支部汇报情况。
得知党组织要求她按照防疫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并居家观察后,周鑫多次表态,一旦弹窗解除,就立即返回岗位。她生怕因为自身原因耽误了流调工作的进展,她说:“疫情就是命令,能在一线参与这场疫情阻击战我义不容辞,绝对不能给大家拖后腿。”
(责任编辑:冯帅)